雖死猶生,漢語成語,拼音:suī sǐ yóu shēng,意思是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出自《漢中士女誌·文姬》。
出處:晉·常璩《漢中士女誌·文姬》:“先公為漢忠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例句:清 昭 梿《嘯亭雜錄·拉傅二公》:“不若先發制人,雖死猶生,亦可使繼之者易為功也。”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六回:至曾晢、晏子,身為賢士,名傳不朽,其人雖死猶生。
成語故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弟弟,鹹陽王元禧積極配合孝文帝的改革,加強與漢人的聯系,受元宏的遺詔輔佐少主元恪。元禧漸漸居功自傲,圖謀反叛,陰謀敗露,只好帶著尹龍虎出逃。尹龍虎願意與他***患難,認為為他去死是雖死猶生
現代通俗新解雖死猶生:在妳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謀取生計,如何呼吸,如何吃飯、如何睡覺。重要的是,是否有人真正需要妳、愛護妳、依賴妳、信任妳,有壹天妳死了,依然會感謝妳、懷念妳。
成語用法:作謂語;指死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