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uǐ luò shí chū
解釋: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出處: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宋·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義詞: 真相大白、原形畢露
反義詞: 匿影藏形
歇後語: 大海退了潮
燈謎: 泵;退潮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故事: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軾生性豪放,學識淵博,很有文采。他不願屈服權貴,被貶到黃州,兩次遊歷黃州城外的赤壁,寫出兩篇《赤壁賦》。他借著酒興,在《後赤壁賦》中描繪赤壁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成語: 水滴石穿
拼音: shuǐ dī shí chuān
解釋: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壹定能成功。
出處: 《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近義詞: 磨杵成針、繩鋸木斷
反義詞: 虎頭蛇尾
故事: 宋朝崇陽縣令張乖崖為官清廉,鐵面無私。壹次見縣衙管理鐵庫的庫吏從錢庫裏偷了壹文錢,張乖崖認為數量雖小但性質嚴重,必須嚴懲。該官吏不服,張乖崖判他死刑並在判決書上寫道:“壹日壹錢,千日壹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