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求問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是什麽意思

求問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是什麽意思

意思:鵬遷徙到南海去,拍水(激起)三千裏(的波濤),乘大風盤旋而上,(飛到)九萬裏(的高空)。

原文:《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裏,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譯文:《齊諧》這本書,是記載壹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裏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裏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壹樣的遊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出處:《逍遙遊》

《逍遙遊》是《莊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壹書的代表。《逍遙遊》的主題是追求壹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

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裏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禦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文章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裏行間裏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莊子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至人遊處於天地間,其精神與宇宙壹體化,自我無窮地開放,向內打通自己,向外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達到這種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時空的限制無復感覺。“遊於無窮,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是個自由超越者,他從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脫出來,獲得大解放,達到“無待”的境界——心靈無窮地開放,與外物相冥合。如此,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隨遇而安,自由自在。莊子對至人的描述,體現出逍遙遊理想人格的壹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