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
晨鐘暮鼓,漢語成語,拼音是chén zhōng mù gǔ,意思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詞性:由兩個偏正短語“晨鐘”與“暮鼓”組成,而“晨”、“暮”相對,“鐘”、“鼓”相近,可謂極妙。暮:傍晚。佛教規矩,寺裏晚上打鼓,早上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示例:如陸遊的“百年鼎鼎世***悲,晨鐘暮鼓無時休”。亦特指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壹景。也指古時(漢魏除外)城內的報時法。
成語典故:
古人劃壹晝夜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子醜寅卯)序之,每個時辰相當於今日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
但鼓聲傳的範圍有限,齊武帝(483年-493年)時,為使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懸壹口大銅鐘,改為只在晚上擊鼓報時,首開先河。為了使鐘聲傳播更遠,除了銅鐘越鑄越大之外,還建較高的鐘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撞鐘,夜來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