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合之眾、糾纏不清、矜糾收繚、雄糾糾,氣昂昂。
糾合之眾:指糾集起來的百姓。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
糾纏不清:形容紛亂,理不出頭緒。亦指有意找麻煩,抓住壹點不肯放手。出自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二十五回:“秋痕嘆道:‘妳如今壹請就來,往後又是糾纏不清。’”
矜糾收繚:形容驕傲、急躁、暴戾。出自《荀子·議兵》:“旁辟曲私之屬為化而公,矜糾收繚之屬皆為之化而雕。”
雄糾糾,氣昂昂:形容雄壯威武,情緒高昂。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壹百六回:“那賊將季三思、倪懾,領著十余員偏將,雄糾糾,氣昂昂的殺奔到城下來。”
糾的解釋
漢語常用字(壹級字) ,讀作jiū,最早見於小篆《說文》 。會意兼形聲字,其本義表示三股的繩子。《說文》以為"糾"本義是三股絲麻絞合的繩子,可能是"糾"的引申義。在現在常用的"糾纏"中,"糾"用的還是本義。後又引申為糾纏,糾結,糾正,督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