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兒童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
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
腦筋壹轉,辦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望梅止渴是壹個成語,讀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當說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想到梅子酸而產生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馬南邨《燕山夜話·有書趕快讀》:“如果現在丟開這些基本的書籍不認真苦讀,壹心想找秘本,只恐望梅止渴,無濟於事。”
擴展資料:
據《康熙含山縣誌》記載:梅山上原建有“止渴”亭,梅山塔(文昌塔),梅山庵(梅山寺)。明和州同知胡永成有《止渴亭記》,州人戴重有《梅山亭》,梅山庵位於梅山腳下約2公裏處,後改名梅山寺。寺廟坐北朝南,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寮房和齋堂等組成,***40余間。
離梅山寺不遠的烏龜坡南側有壹處石壁,平整光潔,上刻有“曹操行師至此望梅止渴”。梅山塔有11層,高30余米,青磚砌成,塔頂門楣上書“貫月參天”四字,後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
望梅止渴的近義詞:說梅止渴、紙上談兵、畫餅充饑
1、說梅止渴,拼音shuō méi zhǐ kě,是壹個成語,比喻借想像以自慰。
出處:茅盾《路》七:“騙誰呀?妳是在那裏說梅止渴。”
2、紙上談兵,讀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壹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百度百科——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