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要二十個成語故事加成語

要二十個成語故事加成語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鬥"。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為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並讓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壹點兒也不想念蜀國。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南柯壹夢

這個成語來源於公元九世紀中國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 有壹個叫淳於棼的人,平時喜歡喝酒。他家的院中有壹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風習習,樹影婆娑,是壹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棼過生日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壽,他壹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夜晚,親友們都回去了,淳於棼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夢中,淳於棼被兩個使臣邀去,進入壹個樹洞。洞內晴天麗日,別有世界,號稱大槐國。正趕上京城舉行選拔官員考試,他也報名。考了三場,文章寫得十分順手。等到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名列第壹名。緊接著皇帝進行面試。皇帝見淳於棼長得很帥,又很有才氣,非常喜愛,就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嫁給他為妻。狀元郎成了駙馬郎,壹時京城傳為美談。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不久,淳於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於棼勤政愛民,經常到屬地內調查研究,檢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潔有效,當地百姓大為稱贊。三十年過去了,淳於棼的政績已是全國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個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幾次想把淳於棼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後,都紛紛湧上街頭,擋住太守的馬車,強行挽留他在南柯繼任。淳於棼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他的政績,就賞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以示獎勵。 有壹年,擅蘿國派兵侵犯大槐國,大槐國的將軍們奉命迎敵,不料幾次都被敵兵打得大敗。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們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人逼近京城,兇猛異常,壹個個嚇得面如土色,妳看我,我看妳,都束手無策。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妳們平時養尊處優,享盡榮華,壹旦國家有事,卻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要妳們有什麽用?” 這時宰相想起了政績突出的南柯太守淳於棼,於是向皇帝推薦。皇帝立刻下令,調淳於棼統率全國的精銳兵力與敵軍作戰。淳於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統兵出征。可是他對兵法壹無所知,與敵軍剛壹交戰,就被打得壹敗塗地,手下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於棼的壹切職務,貶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於棼想想自己壹世英名毀於壹旦,羞憤難當,大叫壹聲,從夢中驚醒。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壹個螞蟻洞,壹群螞蟻正居住在那裏。“南柯壹夢”有時也指人生如夢,富貴權勢虛無縹緲。

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遊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了壹場戰爭!年輕的越王勾踐以範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誓消滅越國。三年後,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後,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於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後與範蠡入吳為奴。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範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壹根繩子,繩子壹端栓著壹只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壹件事就是先嘗壹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於民間的三萬雄兵,壹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壹戰。 勾踐創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誌,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臥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誌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望梅止渴

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壹轉,辦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哀鴻遍野

解釋: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遊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詩經·小雅》中有壹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於飛,哀嗚嗷嗷。”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淒慘景象。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饑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

愛屋及烏

解釋:比喻愛壹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並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陜西省戶縣附近),準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93;〔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壹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裏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裏有這樣壹段文字記載:“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鹹劉厥敵,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壹個也不留,您看怎樣?”由於這個傳說,就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我國自古流傳壹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國最古的壹部詩歌集《詩經》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壹首詩裏,就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家”。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壹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安步當車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曰:“蜀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車。故事: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宮來。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顏蜀,走過來!” 不料顏蜀還是壹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 說:“大王是君主,妳是臣民,大王可以叫妳過來,妳也叫大王過來, 怎麽行呢?”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 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 玉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妳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 曾經下過壹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 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壹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 他為萬戶侯,賞金幹鎰,由此看來,壹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壹 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壹千輛戰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麽就有什麽,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妳們士人大 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妳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 多。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 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 壹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 就住在我這裏,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 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壹經匠人加工,就會破 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 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 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 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 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 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釋義:表示生活美滿、安定。故事:春秋時,有壹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壹個白頭發。白胡子的小老頭兒;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壹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老子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安然無恙

解釋: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壹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有壹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心裏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妳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壹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麽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麽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壹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解釋:安穩的像泰山壹樣。形容十分穩固,不可動搖。這個成語來源於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禦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壹。劉濞看到壹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壹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壹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壹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余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龍生九子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壹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妳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妳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妳們走。”赑屃壹看原來是壹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壹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老大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壹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壹職,流傳千古。

老牛舐犢

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位謀士叫楊修。壹次,楊修隨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營紮寨。這時,楊修忽聽曹操說道:”雞肋,雞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說’:“丞相打算退兵了。”這樣,全營的人紛紛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曹操巡營時,看到 這種情況,非常吃驚,便向士兵詢問原因,才知道是楊修點破了自己 的心思,心裏暗暗佩服楊修的敏慧,同時也很嫉妒楊修的才智。於是,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他殺了。 楊修死後,楊修的父親楊彪非常傷心,因思念兒子而日漸憔悴。 曹操問他說:“楊公為什麽會這般消瘦啊?”楊彪嘆氣說:“我慚愧啊,沒有能夠像金日磾壹樣具有先見之明,現在還有壹種像老牛舔著自己的孩子壹樣的愛子之心!”曹操聽後。十分感動,不免內疚。

殺雞嚇猴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壹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有個耍猴戲的,新買了壹只受過訓練的猴子。這猴子可機靈了,他壹聽到鼓聲就會跳舞,壹聽到鑼聲就會翻斤鬥,可是就不聽新主人的指揮。耍猴戲的使勁打鼓,使勁敲鑼,猴子眨眨眼睛,壹動也不動,只做沒聽見。耍猴戲的想了個法子,他抓了壹只公雞來,對著公雞又打鼓,又敲鑼。公雞怎麽會演戲呢,他聽到鼓聲鑼聲早嚇呆了,蹲在地上動也不敢動。耍猴戲的拿起壹把刀,壹刀把公雞宰了。這壹下可把猴子嚇壞了。耍猴戲的壹打鼓,他就連忙跳舞,壹敲鑼,他就連忙翻斤鬥,壹點兒也不敢含糊。“殺雞嚇猴”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懲罰壹個不相幹的人,來威脅另壹個人,可以說是“殺雞嚇猴”。

兩鼠鬥穴

比喻敵對雙方在地勢險狹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獲勝。或者用來形容交戰雙方除在狹小的空間裏,沒有回旋的余地,只能以拼鬥決死生的緊迫態勢。故事是源自戰國時期趙奢解閼與(今山西和順縣)之圍。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國派人攻打韓國,韓國是趙國的西鄰,而且秦國這次的軍事行動還包圍了趙國的閼與。趙惠文王問計於群臣,廉頗和樂乘都說“道遠險狹,難救。”而趙奢卻說:“其道險狹,譬之有兩鼠鬥之於穴中,將勇者勝。”這便是“兩鼠鬥穴”的典故。

坐山觀虎鬥

坐在山上看老虎相鬥。比喻對雙方的鬥爭采取旁觀的態度,等到雙方都受到損傷,再從中撈取好處。有壹年韓國與魏國打仗,很長時間,不分勝負。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他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陳軫說:“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只老虎,就想舉劍刺殺它們。旁邊的人勸他說:“妳不必著忙,妳看兩只老虎在吃牛,壹會兒把牛吃光了,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到了那時候,妳再將那只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壹舉而得到兩只老虎嗎?”“哦”秦惠王恍然大悟,“妳的意思是說,先讓韓國和魏國打壹陣子,等著壹個大敗,另壹個受損時,我再出兵討伐,就可以壹次打敗 他們兩個國家,就與那卞莊子刺虎壹樣,是吧?” 陳輕點點頭,說:“正是這樣!” 秦惠王采納陳軫的意見,真的獲得了勝利。

初生牛犢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東漢末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並在此稱王,下令關羽北取襄陽,進兵樊城。關羽部將廖化、關平率軍攻打襄陽,曹操部將曹仁領兵抵抗,結果大敗,退守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為征南將軍,以勇將龐德為先鋒,領兵前往樊城救援。龐德率領先鋒部隊來到樊城,讓兵士們擡著壹口棺材,走在隊伍的前面,表示誓與關羽決壹死戰。龐德耀武揚威,指名要關羽與他決戰。關羽出戰,兩人大戰百余回合,不分勝負,兩軍各自鳴金收兵。關羽回到營寨,對關平說:“龐德的刀法非常嫻熟,真不愧為曹營勇將啊。”關平說:“俗話說:‘剛生下來的小牛犢連老虎都不害怕。’對他不能輕視啊!”這裏成語初生牛犢不怕虎意思是說勇將龐德剛剛出世,銳不可擋,千萬不能輕敵。關羽覺得靠武力壹時難以戰勝龐德,於是想出壹條計謀。當時正值秋雨連綿,漢水猛漲,魏軍營寨卻紮在低窪之處,關羽掘開漢水大堤,水淹於禁七軍,俘虜了於禁、龐德。於禁投降,而龐德卻立而不跪,不肯屈服。關羽勸他投降,龐德反而出口大罵。於是,關羽下令殺了龐德。這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意思和由來,其實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句話其實早就存在了,要不然關平不能說“俗雲”,但是在這之前是誰說的已經無從考證,關平是第壹個有史料可查的說這話的人,於是這句話就被認為是這句成語的出處了。

防微杜漸

在壞思想、壞事或錯誤剛冒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不讓其發展下去。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裏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壹個。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後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壹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註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邯鄲學步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壹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壹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麽學什麽,學壹樣丟壹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壹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麽模樣。家裏的人勸他改壹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有壹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壹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壹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麽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壹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壹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畫蛇添足

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便把壹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壹個人喝會有剩余。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壹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又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壹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那壺酒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妳怎麽能給它添上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沒有喝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