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描寫寓言故事的成語有:
葉公好龍
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長
打草驚蛇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螳螂捕蟬
對牛彈琴
鄭人買履
緣木求魚
刻舟求劍
雪中送炭
望梅止渴
亡羊補牢
黔驢技窮
井底之蛙
邯鄲學步
班門弄斧
東施笑顰
毛遂自薦
完壁歸趙
懸梁刺股
10個寓言故事的成語
鷸蚌相爭、井底之蛙、畫蛇添足、指鹿為馬、掩耳盜鈴、班門弄斧、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南轅北轍。
1、 鷸蚌相爭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譯文:波翻血海全球憐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大的秦國?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麽大的壹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自:莊子·戰國《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譯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談論大海的事,因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見井口很小的壹片天。後來人們用井底之蛙的故事來比喻眼界狹小,目光短淺的人。
3、畫蛇添足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譯文:蛇本來沒有腳,妳怎麽能給他足夠?
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後,拿出壹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壹個人喝則有剩余。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有壹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壹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妳怎麽能給它畫腳呢!"然後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4、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馬遷·漢《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譯文:趙高想作亂,怕群臣不聽,於是先進行試驗,拿只鹿獻給秦二世,說:馬啊。二世笑著說:妳錯了吧?對鹿為馬。問身邊的人,旁邊的人沈默,有人說是馬為了迎合趙高。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壹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壹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沈默。
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5、掩耳盜鈴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譯文:百姓想得到鐘的,想要背著它逃跑,那鐘大不到背不動。以椎詆毀他,鐘是壹樣的聲音。怕別人聽見他而剝奪自己的,突然捂著自己的耳朵。
範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壹口鐘。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背不動;於是用槌子把鐘砸碎,剛壹砸,鐘锽锽的響聲很大。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他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6、班門弄斧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譯文:拿著斧子到班、郢之門,這個厚臉皮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壹個善於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
7、刻舟求劍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裏,就契那船說:這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的。船已經走了,而劍不走,這樣尋找寶劍,這不是糊塗嗎?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壹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8、守株待兔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戰國《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壹個農民,看見壹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譯文:戰國時宋國有壹個農民,看見壹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9、揠苗助長
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戰國《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裏去用手把它們壹株壹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對他家裏人說:‘今天病了,不過,我總算讓禾苗壹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於死了。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壹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壹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10、南轅北轍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劉向·漢《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走。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大路上遇到壹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妳要去楚國,為什麽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妳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麽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擡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壹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壹樣啊!
有關寓言故事的成語30個
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長
打草驚蛇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螳螂捕蟬
對牛彈琴
鄭人買履
緣木求魚
刻舟求劍
雪中送炭
望梅止渴
亡羊補牢
黔驢技窮
井底之蛙
邯鄲學步
班門弄斧
東施笑顰
毛遂自薦
完壁歸趙
懸梁刺股
七擒七縱
壹諾千金
拔苗助長
葉公好龍
刻舟求劍
掩耳盜鈴
畫蛇添足
亡羊補牢
買櫝還珠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鄭人買履
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守株待兔
[讀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處]漢·王充《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例句]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這樣如同~,能有好日子過嗎?
2、亡羊補牢
[讀音][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釋]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例句]他們單位昨天發生失盜後,領導立即~,采取安全防範措施。
3、掩耳盜鈴
[讀音][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
[例句]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幹出~的蠢事,這又有什麽奇怪呢!
4、狐假虎威
[讀音][hú jiǎ hǔ wēi]
[解釋]假:借。 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壹》:“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例句]他哥哥當還鄉團團長,他~仗著他哥哥的勢力,橫行鄉裏,無惡不作。
5、井底之蛙
[讀音][jǐng dǐ zhī wā]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麽大的壹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處]《莊子·秋水》:“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局限)於虛(所居住的地方)也。”
[例句]壹個沒有經風雨,見世面的人,就似~壹樣。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畫蛇添足、葉公好龍、狐假虎威
壹、刻舟求劍
白話釋義: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辦法。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處:《紅樓夢》第壹百二十回:
翻譯:似妳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二、守株待兔
白話釋義: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壹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朝代:漢
作者:王充
出處:《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譯:就像守株待兔壹樣;藏身於破置的小路
三、畫蛇添足
白話釋義: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處:《水滸全傳》第壹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四、葉公好龍
白話釋義:比喻說是愛好某事物,其實並不真愛好。
朝代:漢代
作者:劉向
出處:《新序·雜事》葉公好龍
翻譯:據說古代有個葉公,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著龍,房屋上也刻著龍。真龍知道了,就到葉公家來,把頭探進窗戶。葉公壹見,嚇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五、狐假虎威
白話釋義: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
朝代:明
作者:淩濛初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狐假虎威只怕被別人~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皇帝的時候,丞相趙高想造反,怕別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試驗壹下。他把壹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問旁邊的人,有的不說話,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事後趙高就暗中把說是鹿的人殺了。
2、葉公好龍
古代有個葉公,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著龍,房屋上也刻著龍。真龍知道了,就到葉公家來,把頭探進窗戶。葉公壹見,嚇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3、雞鳴狗盜
戰國時,齊國孟嘗君被秦國扣留。他的壹個門客裝做狗夜裏潛入秦宮,偷出本已獻給秦王的狐白裘獻給秦王的愛姬,才得釋放。孟嘗君深夜到函谷關,城門緊閉,他的另壹個門客學公雞叫,騙開城門,才得脫險逃回齊國。
4、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中了壹口大大的鐘。這個人想要把它敲碎拿走,但是敲擊是有聲音的,於是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為這樣就聽不見了。結果在他敲鐘的時候,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5、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大將廉頗跟大臣藺相如不和。後來他認識到了這樣對國家不利,便脫了上衣,背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謝罪,請他用荊條責罰。
有關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火中取栗
拼音: 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釋:偷取爐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壹無所得。
出自: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載: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
2、心服口服
拼音: xīn fú kǒu fú
解釋:服:信服。心裏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出自:《莊子·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鷸蚌相爭的故事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遊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壹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壹個漁父把兩者壹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壹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壹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麽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畫蛇添足的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二》。
楚國壹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壹壺酒,覺得幾個人壹起喝嫌少,壹個人獨喝又嫌多,於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壹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妳怎麽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於沒有喝上酒。
量體裁衣的故事
成語故事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壹,不可有二。”壹次派人給張融送壹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壹定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後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亡羊補牢的故事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成語故事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庖丁解牛的故事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壹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裏靈活地移動,沒有壹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壹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曲高和寡的故事
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麽那麽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麽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壹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裏》《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自相矛盾 杯弓蛇影
螳螂捕蟬 亡羊補牢 人面獸心 無價之寶
囫圇吞棗內 庖丁解牛 起死回生 患得患失
庸人容自擾、拔苗助長、驚弓之鳥、濫竽充數
愚公移山、買櫝還珠 狐假虎威,愛屋及烏
打草驚蛇,破鏡重圓,才高八鬥,壹毛不拔
迎刃而解,毛遂自薦,八仙過海,壹鳴驚人
縱虎歸山,世外桃源,項莊舞劍,下筆成章
天衣無縫,呆若木雞,怒發沖冠,魚目混珠
樂不思蜀,班門弄斧,走馬觀花,後來居上
狼狽為奸,半途而廢,得意洋洋,望梅止渴
塞翁失馬,掩耳盜鈴,葉公好龍,鑿壁借光
驕兵必敗,磨杵成針,入木三分
嘔心瀝血,才高八鬥,伯樂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