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殍遍野的意思是形容老百姓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餓殍遍野,漢語成語,拼音是è piǎo biàn yě,形容老百姓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出自: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分詞解釋:餓,漢語壹級字,讀作餓(è),本義指饑之甚。按:在古代,饑與餓存在著程度上的差別。饑指壹般的肚子餓;餓是嚴重的饑餓。出自:餓,饑也。——《說文》。餓,無食久餒也。——《六書故》。餓,甚於饑也。——《正字通》。
殍,漢語二級字,讀作殍(piǎo),本義指餓死後無人收屍的人。形聲。從歹,孚聲。歹(è)。列骨之殘。此部之字多與死、不吉祥等義有關。本義:餓死後無人收的屍體同本義。野有餓殍。——《鹽鐵論》。
野(拼音:yě)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由土及地上的樹木所組成,表現出野外的風景。說文古文中將樹木中加入予形,小篆將土改作田、土,從而成為了形聲字。由郊外引申為曠野、田野、偏僻之地、邊境等。
學習成語的意義:
學習成語在漢語語言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成語是漢語語言的精華,它們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經驗,通過簡潔有力的表達方式,傳遞著深刻的思想和道理。通過學習成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漢語語言的內涵和底蘊。
成語在表達中具有生動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特點。它們往往通過形象的比喻、寓言故事或者歷史典故等方式,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在寫作和口語表達中,運用成語能夠使語言更加生動有趣,富有表現力,提升我們的語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