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不成軍,漢語成語,拼音:kuì bù chéng jūn,意思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隊伍;形容慘敗。出自馮玉祥《我的生活》。
解釋潰:散亂。部隊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樣子。形容慘敗。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壹卷第八章:“等待著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抓住要害猛力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用於軍事等。
成語的基本解釋如下:
古代漢語詞匯中特有的壹種長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
它結構緊密,壹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壹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詳細解釋如下:
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元·劉祁《歸潛誌》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魯迅《墳·我之節烈觀》:“不節烈(中國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清·任泰學《質疑·經義》:“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趙樹理《金字》:“我想了壹陣,想出個模棱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