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的意思是記載,寓意刻骨銘心,永誌難忘。
銘,拼音mí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此字最古形體為戰國金文,產生年代不晚於春秋。“銘”本指在器物上刻文,引申為刻在器物上的文字;這些文字多是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後來成為壹種文體。刻文不易磨滅,故“銘”又用來比喻牢記、永誌不忘。
包含銘字的成語:
1、銘心刻骨:意思是形容人們對某些人與事記憶深刻,難以忘記。
2、鏤骨銘肌:中國古代成語,比喻牢記不忘。多用為感激之詞。
3、銘感不忘:意思是深刻地記在心上,感激不忘。
4、銘記不忘:牢記在心,永遠不忘,出自梁曉聲《表弟》。
銘字的源流:
銘的基本義是記載、鏤刻,特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鑄文字。引申用作名詞,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鑄的文字。“銘”最初是用來刻文記功的,後來“銘”也用來引申鑒誡以警自勉的。如《禮記·大學》所載的所謂湯的盤銘:“既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說苑·敬慎》所載的緘口金人的銘:“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口,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這裏的“銘”都是用來自我警誡的。
後來這個“銘”成為了壹種文體,用來記述事實、頌揚功德,或用來自勵自警。後漢崔緩之兄崔璋為人所殺,崔援手刃仇人然後逃走。後遇赦,作壹銘文以自誡,常置座右,故曰“座右銘”。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