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齊國的成語故事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壹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壹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
馬,下馬對下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
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擡頭壹看,
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妳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壹眼:
“想不到妳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妳,我是說妳再同他賽壹次,我有辦法準能讓妳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
“妳是說另換壹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
“連壹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
“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
“妳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
便站起來譏諷地說:
“怎麽,莫非妳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壹次!”說著,“嘩啦”壹聲,把壹大堆銀錢倒在桌
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壹看,心裏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擡來,另外又加
了壹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
“那就開始吧!”
壹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壹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
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壹局。
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壹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
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壹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就是這麽些了。對我有幫助
⑵ 齊文化成語故事
安然無恙
公元前22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國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
趙威後是壹個賢明而且聰慧的女子,平時誠懇待人,關鍵時候深明大義。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就對趙國發起進攻。趙國處於危難之中,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國君要趙威後將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才肯出兵。趙威後哪舍得將兒子送去當人質呢?她便召集大臣們商議,看是否有更好的辦法。
趙國大臣觸龍建議趙威後同意齊國的意見。趙威後思前想後,決定以國為重,將小兒子送到齊國。長安君到了齊國之後,齊國言而有信,派出部隊,幫助趙國打退了秦國。
後來,有壹次齊襄王派使者帶信去出訪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見到使者後,接過信來還沒拆開,就先詢問齊國的收成怎麽樣,百姓是否平安,最後才問到齊襄王身體如何。齊國使者有些不高興。他對趙威後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到貴國的。而您為什麽先問我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卑賤後尊貴,貴賤倒置嗎?”
趙威後微笑著說:“話不能這樣說。妳想壹想,如果沒有好的收成,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還會有國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這樣問妳,那才真是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呢!”
齊國使者聽了,壹時說不出話來。
⑶ 齊國成語故事
隨便給妳列幾個吧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於是找到了路。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壹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壹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壹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壹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 *** 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壹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壹計。圍魏救趙這壹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⑷ 齊國在戰國時期都有什麽著名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和齊國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安步當車》、《不自量力》、《簞食壺漿》、《雞內鳴狗盜》、《容濫竽充數》、《樂極生悲》、《門庭若市》、《水深火熱》、《圍魏救趙》、《物以類聚》、《因勢利導》、《狡兔三窟》等。
⑸ 由齊國和楚國,聯想到壹個成語故事
南橘北枳,成語,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意思是淮南的 橘樹,移植到 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
⑹ 齊國在戰國時期都有什麽著名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孫臏,圍魏救趙,馬陵道之戰。管仲,老馬識途。
⑺ 《齊國成語典故故事》之
1、《齊國成語典故故事》之壹:壹箭之仇。
典故“壹箭之仇”源於《管子·大匡》。
啟示:我們要向齊桓公學習“宰相肚裏能撐船”的寬廣胸懷和尊重賢士的美好作風。。
2、《齊國成語典故故事》之二:呆若木雞。
典故“呆若木雞”這個故事源於《莊子·達生》和《列子·皇帝》。
啟示:我們做事時,結果無論是好還是壞,我們都得好好的學習。
⑻ 齊國成語故事
安然無恙
公元前22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國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
趙威後是壹個賢明而且聰慧的女子,平時誠懇待人,關鍵時候深明大義。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就對趙國發起進攻。趙國處於危難之中,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國君要趙威後將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才肯出兵。趙威後哪舍得將兒子送去當人質呢?她便召集大臣們商議,看是否有更好的辦法。
趙國大臣觸龍建議趙威後同意齊國的意見。趙威後思前想後,決定以國為重,將小兒子送到齊國。長安君到了齊國之後,齊國言而有信,派出部隊,幫助趙國打退了秦國。
後來,有壹次齊襄王派使者帶信去出訪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見到使者後,接過信來還沒拆開,就先詢問齊國的收成怎麽樣,百姓是否平安,最後才問到齊襄王身體如何。齊國使者有些不高興。他對趙威後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到貴國的。而您為什麽先問我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卑賤後尊貴,貴賤倒置嗎?”
趙威後微笑著說:“話不能這樣說。妳想壹想,如果沒有好的收成,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還會有國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這樣問妳,那才真是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呢!”
齊國使者聽了,壹時說不出話來。
《戰國策》記述的這個故事中,趙威後在問齊國使者時,問到年景、百姓和齊王,都用了“無恙”二字。原話是“歲亦無恙乎?民亦無恙乎?王亦無恙乎?”據古書記載,“恙”是壹種小蟲子,多滋生在荒野濕地裏,人如果讓它蜇了,輕者生病,重則死亡。因而後來“恙”就成了疾病的代名詞,在很多地方使用;“無恙”就指無病、無憂、無災。想壹想
趙威後見到齊國使者後,為什麽先問齊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齊國的國君
⑼ 齊文化成語故事大全
安然無恙
公元前22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國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
趙威後是壹個賢明而且聰慧的女子,平時誠懇待人,關鍵時候深明大義。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就對趙國發起進攻。趙國處於危難之中,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國君要趙威後將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才肯出兵。趙威後哪舍得將兒子送去當人質呢?她便召集大臣們商議,看是否有更好的辦法。
趙國大臣觸龍建議趙威後同意齊國的意見。趙威後思前想後,決定以國為重,將小兒子送到齊國。長安君到了齊國之後,齊國言而有信,派出部隊,幫助趙國打退了秦國。
後來,有壹次齊襄王派使者帶信去出訪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見到使者後,接過信來還沒拆開,就先詢問齊國的收成怎麽樣,百姓是否平安,最後才問到齊襄王身體如何。齊國使者有些不高興。他對趙威後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到貴國的。而您為什麽先問我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卑賤後尊貴,貴賤倒置嗎?”
趙威後微笑著說:“話不能這樣說。妳想壹想,如果沒有好的收成,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還會有國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這樣問妳,那才真是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呢!”
齊國使者聽了,壹時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