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磨盾之暇、矛盾相向、矛盾重重、鬻矛譽盾
壹、自相矛盾 [ zì xiāng máo dùn ]
解釋: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出自:秦 韓非《韓非子·難壹》:“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稱贊他說:‘我盾堅固,沒有人能穿的。’又稱贊他的矛說:‘我的矛的利益,在萬物沒有 *** 的。’或者說:“用妳的矛來刺妳的盾,怎麽樣?'那人不能回答了。”
二、矛盾相向 [ máo dùn xiāng xiàng ]
解釋:向:對著。形容針鋒相對。
出自:宋·錢易《南部新書》:“初若矛楯相向,後類江海同歸。”
譯文:當初如果矛盾相對,後壹類江海壹起回家
三、磨盾之暇 [ mó dùn zhī xiá ]
解釋:暇:閑暇,余暇。指在戰爭的余暇。
出自: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王蘭泉》:“先生從征九年,雖羽書旁午,然磨盾之暇,馬上吟詠,窮廬誦讀,無壹日廢也。”
譯文:先生從征九年,雖然書信繁忙,但磨盾的時間,馬上吟誦,窮廬誦讀,沒有壹天停止了
四、鬻矛譽盾 [ yù máo yù dùn ]
解釋:鬻:賣;譽:贊美。自相矛盾,不能兩立。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是楚人鬻矛譽盾,兩難得而俱售也。
譯文:這個楚國人賣矛盾好評,兩個難得而都賣了
五、矛盾之說 [ máo dùn zhī shuō ]
解釋:中國戰國時期韓非提出的壹種邏輯學說。韓非雖然提出了矛盾之說,但在他的思想中並沒有明確地認識到命題的矛盾關系。他所說的矛盾”和“不相容”,實質上指的是命題的反對關系。因為,“我的矛能刺破任何東西”和“我的盾不能被任何東西刺破”,這兩個關系命題不能同真,卻可能同假。
出自:秦 韓非《韓非子·難壹》:“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稱贊他說:‘我盾堅固,沒有人能穿的。’又稱贊他的矛說:‘我的矛的利益,在萬物沒有 *** 的。’或者說:“用妳的矛來刺妳的盾,怎麽樣?'那人不能回答了。”
2. “盾”字開頭的成語有哪些這個“盾”字沒有以它為開頭的成語。題主問的應該是“頓”吧。
1、頓足捶胸;2、頓開茅塞;3、頓足捩耳;4、頓綱振紀;5、頓口無言。
1、頓足捶胸 dùn zú chuí xiōng
解釋用腳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極度悲痛或惱怒,到了極點。
出自元·無名氏《白兔記》第十四折:“他那裏醉朦朧語言都不省,只獲得頓足捶胸也,短嘆長籲千萬聲。”
2、頓開茅塞dùn kāi máo sè
解釋頓: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自《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3、頓足捩耳dùn zú liè ěr
解釋形容束手無策的困態。
出自宋·王銍《默記》卷上:“晉公候於閣門,見其甚久。則頓足捩耳雲:‘無及矣。’”
4、頓綱振紀dùn gāng zhèn jì
解釋整頓朝綱,重振法紀。
出自《資治通鑒·周顯王四十八年》:“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胡三省註:“頓,謂整頓。”
5、頓口無言dùn kǒu wú yán
解釋張口結舌,說不出話。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壹百四回:“王慶被範全說得頓口無言。”
3. 遁開頭的四字成語搜索《遁開頭的成語》找到的。
遁世無悶、
遁跡匿影、
遁身遠跡、
遁天妄行、
遁名匿跡、
遁形遠世、
遁跡方外、
遁天之刑、
遁陰匿景、
遁世幽居、
遁世遺榮、
遁世長往、
遁跡藏名、
遁入空門、
遁跡黃冠、
遁跡潛形、
遁世絕俗、
遁世離俗、
遁天倍情、
遁光不耀、
遁名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