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枯木逢春 [ kū mù féng chūn ]
解釋:逢:遇到。枯幹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復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獲得生機。
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譯文:唐州大乘山的和尚問:“妳對枯幹的樹到了春天重獲新生怎麽看?”老師回答:“在這個世間上這種事情少之又少。”
二、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釋: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工人刻板做印刷的時候,發現墨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三、獨木不成林 [ dú mù bù chéng lín ]
解釋:壹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
出自:漢·崔骃《達旨》:“高樹靡陰,獨木不林。”
譯文:樹太高了沒有樹蔭,壹棵樹成不了森林。
四、木已成舟 [ mù yǐ chéng zhōu ]
解釋:樹木已經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譯文:到了現在這個時間所有事情已經成了定局,也是林兄弟妳命中註定有這麽件事了。
五、良禽擇木 [ liáng qín zé mù ]
解釋:比喻賢者擇主而事。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傳·哀公十壹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
譯文:都是鳥兒選擇合適的樹木,樹木是不能自己選擇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