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誨人不倦等。
詞語:學而時習之 註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釋義: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 詞語:溫故知新 註音:wēn gù zhī xīn 釋義:溫:溫習;故:舊的。
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詞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註音: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釋義: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詞語:敏而好學 註音:mǐn ér hào xué 釋義:敏:聰明;好:喜好。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詞語:不恥下問 註音: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詞語:默而識之 註音:mò ér shí zhī 釋義:默:不語,不說話。識:記。
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裏。 詞語:學而不厭 註音:xué ér bù yàn 釋義:厭:滿足。
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詞語:誨人不倦 註音:huì rén bù juàn 釋義: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詞語:三人行,必有我師 註音: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釋義:三個人壹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詞語:擇其善者而從之 註音: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釋義:擇:選擇;從:追隨,引申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詞語:逝者如斯 註音:shì zhě rú sī 釋義: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壹去不返。 詞語:不舍晝夜 註音:bù shě zhòu yè 釋義:舍:放棄。
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2. 有關《論語》的四字成語及翻譯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壹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 *** 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3. 求論文提綱:淺談漢語典故成語的翻譯淺談漢語典故成語的翻譯 代寫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典故成語的特點和它隱合的比喻意義。
同時闡述了它與文化和翻譯之間的關系。由於目的 語中存在文化空缺現象,為了使翻譯的交際目的成功實現,從跨文化角度翻譯典故成語時,歸化優於異化。
關鍵詞:典故成語 文化翻譯文化空缺 歸化 異化 引言 習語足某壹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 表達方式,它包含成語、諺語、歇後語、典故等。英漢 兩種語言歷史悠久,都包含著大量的習語。
至今為止,國內外的外語類學刊發表了不少有關英漢習語(idoms) 的文章,但就漢語典故成語(idiom with allusion)的英譯來 說,還沒有學者單獨地談論過它的翻譯方法。本文將從 跨文化的角度來探討翻譯漢語中的典故成語, 歸化和異 化孰優孰劣的問題。
壹 、典故成語1.定義和特點 典故成語是習語中比較特殊的語言群體, 是固定的 四字結構,它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趣味橫 生、意義深遠,如“東施效顰” “名落孫山” “葉公好 龍” “邯鄲學步”等等,翻譯過程中譯者往往習慣性地 把英語習語(idom)和漢語成語聯系起來。成語承載著 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它與中圖文化傳統緊密相連, 它 是“熟語” 的壹種,是習用的固定詞組,在漢語中多數 由四個字組成。
2.隱含的比喻意義 典故成語的定義使我們知道,在使用中我們通常註 重的足它的比喻意義,而不是從字面上看出的意思。例 如:水落石出(蘇軾 後赤壁賦》) 字面含義是水落F去,水底的 頭就露出來了。
在 具體使用時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於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 莊子》) 現在, “望洋興嘆”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 而感到無可奈何。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四面楚歌”現在比 喻孤立無援, 四面受敵的處境。
要想確切地弄清楚典故成語的這種比喻義,譯者必 須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二、文化和翻譯1.定義 英罔人類文化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 871)壹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壹個概念提了出 來,並表述為: “文化是壹種復雜的集合體,它包括知 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格以及其在社會上習 得的能力與習慣。”
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它是壹個 復雜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壹個民族 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雖然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有很大不同,在典故成語 英譯時有很大困難,但不是說中兩方人無法互相溝通,翻譯架起了跨文化交際的橋梁。
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 Nida),對翻譯作了如下定義: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first in"terms of mean ing and secondly in term s of style.”(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69) 翻譯過程不僅涉及兩種語言, 而且涉及到兩種文 化, 它是通過語言機制的轉換連接或溝通目的語文化(Target Culture)和源本語文化(Source Culture)的橋 梁, 足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互相交際的媒介。他 時強調“翻譯中,意義是最重要的, 形式次 之,對應的形式會丟失源文本(the source text)的文化 意義,這是源文本的交際特點, 這樣會阻礙跨文化交 流”(Nida,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1996)。
翻譯是壹種交際活動,為了使人 們互相溝通,源文本的意義應該被清楚地傳達,翻譯主 要是釋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翻譯典故成語時,歸化應 是最主要的策略。2.異化、歸化 所謂異化、歸化是就翻譯中所涉及的文化轉化而 言,前者以源文化為歸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i.e.culture oriented),後者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i.e.culture oriented)。
即 “異化”提倡澤文 。1盡量去適 、照顧源語的文化及 原作者的遣訓用字習慣,而“歸化”則恰恰相反,主張 譯文應盡量適應、照顧日的語的文化習慣,為讀者著 想,替讀者掃除語言文化障礙。
3.文化空缺 “語言詞匯足最 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 會生活的工具”。英漢訓'『L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 許多方血存在著不對 現緣。
從語言學和跨文化交際學 的角度來說,它的產生是 為每壹種語吉都仃它自身所 特有的語言體系和建構,每壹個民族都有它[_I己的生 活習慣、思維方式、語 心理、行為規範、價值觀念 和文化傳統, 兩種語言之問的語義和文化的對等是極 為少見的。壹種語 中的訓 另壹種語言中也許沒有 對應或契合的瀏,所以 英洋典故成語時必須改變它 的結構形式。
4.舉例 下面通過幾個例子來具體分析典故成語英澤時,歸 化和異化這兩種翻洋方法孰優孰劣。(1)東施效顰(((紅樓夢 第3 4章) 譯文.“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Yang) 洋文 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t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whose endeavou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David Hawkes) 譯文.山EJ《紅樓夢》,在處理含有文化特色的 故 成語時,楊憲益先生采用了異化的洋法,把“東施”譯 成了“Tung Shih”,壹個兩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