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燭夜的四字詞語
秉燭夜遊 [bǐng zhú yè yó抄u]
生詞本
基本釋義
秉:執持。舊時比喻及時行樂。
出 處
唐·李白《春夜宴從桃花園序》:“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例 句
遊覽北海公園的燈會,與古人的~有天壤之別。
Ⅱ 描寫蠟燭的四字成語
秉燭待旦 旦:早晨。手持點燃的蠟燭待天亮。
出處: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四折:“好個古撇先生,還是那壁披衣據床,秉燭待旦哩!”
當風秉燭 秉:舉著。迎著風舉著蠟燭。比喻身陷危險境地。
出處:明·無名氏《勘金環》第三折:“我性命恰便似當風秉燭,恰便似水不浮漚。”
風燭殘年 風燭:被風吹的蠟燭,容易熄滅;殘年:殘余的歲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陳圖後》:“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於子孫耳。”
繼晷焚膏 繼:繼續,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燈燭。點燃蠟燭或油燈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或工作。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偶燭施明 偶:雙;施:施行。兩支蠟燭大放光明。比喻兩種事物相得益彰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堯舜之德,譬猶偶燭施明於幽室也,前燭照之,後燭益明,非前燭昧,後燭彰也,乃二燭相因而成大光。”
五侯蠟燭 用以形容豪門權勢的顯赫景象。
出處:語出唐·韓翃《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舊俗寒食節禁火,而宮中傳燭分火於五侯之家,貴寵可見。
Ⅲ 帶燭字的四字成語
燭盡光窮
燭照數計
秉燭待旦
秉燭夜遊
炳燭夜遊
炳燭之明
插燭板床
燈燭輝煌
洞燭其奸內
風燭容殘年
風燭草露
風燭之年
花燭洞房
花燭紅妝
火燭小心
火燭銀花
剪燭西窗
刻燭成詩
明燭天南
偶燭施明
玉燭調和
洞隱燭微
洞幽燭微
洞幽燭遠
火光燭天
犀角燭怪
犀燃燭照
鐘盤燭龠
當風秉燭
洞房花燭
飛蛾赴燭
風前殘燭
風檐刻燭
風中秉燭
風中之燭
扣盤捫燭
扣槃捫燭
盲人把燭
盲人捫燭
石火風燭
五侯蠟燭
無幽不燭
西窗剪燭
照天蠟燭
Ⅳ 帶燭的四字詞語
帶燭的四字詞語
常見的有這些:
風燭殘年、
洞房花燭、
洞燭其奸、
洞隱燭微、
花燭紅妝、
風燭草露、
玉燭調和、
宮燭分煙、
風前殘燭、
龍鳳喜燭、
犀角燭怪、
刻燭成詩
Ⅳ 燭開頭的四字成語
燭照數計
發音
zhú
zhào
shù
jì
釋義
用燭照著,按數計算。比喻料事準確。
出處
唐·韓愈《送石處士序》:“若燭照數計而龜蔔也。”
Ⅵ 關於燭光的燭的四字成語
石火抄風燭
秉燭夜遊
洞房花燭
洞燭其奸
風燭殘年
炳燭夜遊
秉燭待旦
洞幽燭遠
洞幽燭微
洞隱燭微
燈燭輝煌
當風秉燭
風燭草露
飛蛾赴燭
風燭之年
風前殘燭
風中之燭
風中秉燭
火燭銀花
火燭小心
火光燭天
剪燭西窗
扣槃捫燭
扣盤捫燭
盲人捫燭
盲人把燭
偶燭施明
無幽不燭
五侯蠟燭
西窗剪燭
犀燃燭照
犀角燭怪
燭照數計
Ⅶ 燭字打頭的四字成語
成語復:燭盡光窮制
拼音:zhú jìn guāng qióng
解釋:蠟燭燃盡,燭光消失。比喻人死後意識也消滅。
成語:燭照數計
拼音:zhú zhào shù jì
解釋:用燭照著,按數計算。比喻料事準確。
Ⅷ 燭什麽四字成語
燭什麽淚
Ⅸ 燭字開頭的成語或四字詞
燭光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