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用好的名義作幌子,實際上做壞事。
掛羊頭賣狗肉,讀作guà?yáng?tóu?mài?gǒu?ròu,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六》。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作幌子,實際上做壞事。也泛指用好的名義欺騙人,名不符實。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含貶義。
這則成語會定型為“掛羊頭”的原因,可能與中國飲食文化以羊為美食習俗有密切關系。正是因為羊既有吉祥之義,又是美食,所以壹旦在所掛的羊頭招牌之下,買到的卻是狗肉,就會有受騙上當的感受。這或許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後來衍生出欺詐和欺騙等喻義的緣由。
掛羊頭賣狗肉的成語故事
齊靈公有個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歡在宮中看女人穿男人的服裝,並按照男人的樣子打扮。因為國君的這壹喜好,全國各地的婦女紛紛效仿穿上了男人的服裝。齊靈公也意識到這不合適。於是,他讓官吏們去禁止。齊靈公認為,采取嚴厲的措施,壹定能制止女穿男裝的現象。不料,這種現象並沒有被完全制止,為此齊靈公很是煩惱。
有壹次,齊靈公見到了晏嬰,就問他這個問題。晏嬰說:“大王讓宮中的女子都穿男子的服裝,卻禁止宮外的女子穿男人的服裝。這就好比店門外懸掛著羊頭,而店門內賣的卻是狗肉壹樣,怎麽能讓人信服呢?”齊靈公聽後恍然大悟,下令宮中的女子壹律不準穿男裝。最後,齊國終於不再有女人穿著男裝到處亂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