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奮圖強
發奮為雄
發憤圖強
焚舟破釜
誌在必得
以死繼之
永矢弗諼
折箭為誓
填海移山
發奮圖強
拼音: fā fèn tú qiáng
解釋: 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出處: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四講》:“無知丕士麥才智過人,發奮圖強,於1866年,用很迅速手段。”
舉例造句:?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發奮為雄
拼音: fā fèn wéi xióng
解釋: 發奮:振作興起。決心奮鬥使自己成為傑出人才。
出處: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雖處布衣而以天下為己任,此其人必能發奮為雄,卓異自立。”
發憤圖強
拼音: fā fèn tú qiáng
解釋: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鬥,努力謀求強盛。
出處: 何香凝《孫中山與廖仲愷》:“孫先生在那次聚會上談得並不多,只泛泛地談到了中國積弱太甚了,應該發憤圖強,徹底革命。”
舉例造句:?上下壹心,日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發憤圖強。
焚舟破釜
拼音: fén zhōu pò fǔ
解釋: 釜:古代用的鍋。燒掉船只打破鍋。比喻堅決不能動搖的決心。
出處: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
舉例造句: 支軍別統,或焚舟破釜,步自姑熟,或迅楫蕪湖,入據雲陽。 ★南朝·宋·顏竣《為世祖檄京邑》
誌在必得
拼音: zhì zài bì dé
解釋: 立誌壹定要獲得。形容想要得到的決心很大。
出處:
舉例造句: 當下發兵數萬,令大將李廣利統率,到大宛國貳師城取馬,為了誌在必得,把李廣利封為貳師將軍。(金庸《射雕英雄傳》第七回)
以死繼之
拼音: yǐ sǐ jì zhī
解釋: 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把某事幹到底。比喻決心很大。
出處: 《左傳·僖公九年》:“臣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
舉例造句: 女笑曰:“癡婢能自主乎?”曰:“不濟,則以死繼之。”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青梅》
永矢弗諼
拼音: yǒng shǐ fú xuān
解釋: 決心永遠牢記著。
出處: 《詩經·衛風·考盤》:“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折箭為誓
拼音: zhé jiàn wéi shì
解釋: 折斷箭以表示自己的決心和誓約。
出處: 《金史·楊仲武傳》:“及仲武至,與其酋帥相見,責以負約,對曰:‘邊將苦我,今之來,求訴於上官耳。今幸見公,願終身不復犯塞。’乃舉酒酹天,折箭為誓。”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智深道:‘大丈夫作事,卻休要翻悔。’周通折箭為誓。”
舉例造句: 肅曰:‘我亦欲除此賊久矣,恨無同心者耳。今將軍若此,是天賜也,肅豈敢有二心?’遂折箭為誓。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回
填海移山
拼音: tián hǎi yí shān
解釋: 把山移開填入大海之中。指仙術法力廣大。比喻決心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