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壹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壹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2. 諸葛亮人物評析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外交家、軍事家、發明家、科學家,蜀漢丞相。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4月14日,卒於公元234年8月28日,謚曰忠武侯。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壹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
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襄樊隆中務農。
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臥龍”。
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
(聽到妳要選妻,我家中有壹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妳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
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裏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
後來在壹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
不過我誌向仍未平抑,妳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贊,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
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妳們不要再說了。)
”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過江作說 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
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便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壹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妳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
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誘騙至曹操轄地,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壹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裏有雙重意義:其壹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
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
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壹日壹夜行了三百多裏,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
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
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於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
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壹起圍成都。
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
3. 諸葛亮評價的成語諸葛亮評價的成語:1、鞠躬盡瘁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釋義: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出處: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例句:臣只有壹片愚忠,~。
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2、神機妙算拼音:shén jī miào suàn釋義: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
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出處:《後漢書·王渙傳》:“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
李賢註:“智算若神也。”例句:(周)瑜大驚,慨然嘆日:‘孔明~,吾不如也。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3、足智多謀拼音:zú zhì duō móu釋義:足:充實,足夠;智:聰明、智慧;謀:計謀。富有智慧,善於謀劃。
形容人善於料事和用計。出處: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壹折:“此人足智多謀,可與***事。”
例句:~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壹二千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人物簡介: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壹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壹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 三國演義人物特點4字成語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周瑜: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壹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呂布:壹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脾氣不太好,好面子,自負,沖動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無謀 之輩,只是有時情感壓過了理智而已.他解危的人物是劉備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壹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壹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壹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壹小宴、五日壹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禦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壹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擡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壹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流人物”,成了《三國演義》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麽,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鬥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魏延:勇敢,膽大,反復,狡猾.姜維:忠義,有謀略,忠君.。
5. 諸葛亮人物評價1、(清)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壹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誌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譯文:乾隆帝評價: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來第壹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說是公和忠,公就是心無旁騖,忠就是沒有私心,鞠躬盡瘁,高風亮節,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切合事理。
2、(北宋)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譯文:蘇軾評價:諸葛亮的指揮神出鬼沒,部隊行動迅速,進攻不能抵擋,撤退不能去追擊,白天不能攻擊,夜晚不能偷襲,就算兵力多對諸葛亮也無勝算。
就算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後呼應,左右掩護,行軍有乾坤的奧妙,變陣有四時的變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諸葛亮是真正的臥龍啊!
擴展資料
軼事典故
1、蜀主八劍
據《古今刀劍錄》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采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壹把劉備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並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
蜀漢滅亡後,蜀主八劍壹直下落不明。後來諸葛亮佩劍章武劍被李師古所得,李師古將此劍據為己有,並改名師古劍。
2、孔明擇婦
荊州名士黃承彥聽聞諸葛亮想要結婚,就去找諸葛亮對他說:“聽說妳要選妻,我家中有壹醜女,雖頭發黃、皮膚黑,但是其才華可與妳相配。”於是諸葛亮便答應了這門親事,迎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諸葛亮娶醜妻的事情遭受到了當時人的嘲笑,並因此流傳說壹句諺語,叫作:“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