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激勵士氣的四字成語

激勵士氣的四字成語

1. 激勵人的四字成語或八字成語

不屈不撓、再接再厲、勇往直前 、壹往直前、百折不撓

壹、不屈不撓 [ bù qū bù náo ]

解釋:屈:屈服;撓:彎曲。比喻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

譯文:樂昌誠實,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二、再接再厲 [ zài jiē zài lì ]

解釋:接:接戰;厲:磨快,引伸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鬥,每次交鋒以前先磨壹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壹把勁。

出自:唐·韓愈《鬥雞聯句》:“壹噴壹醒然,再接再厲乃。”

譯文:噴了水之後醒了過來,繼續努力。

三、勇往直前 [ yǒng wǎng zhí qián ]

解釋:勇敢地壹直向前進。

出自:宋·朱熹《朱子全書·道統壹·周子書》:“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

譯文:不管別人是不是,不考慮自己得失,勇往向前,說出別人不敢說的道理。

四、壹往直前 [ yī wǎng zhí qián ]

解釋:形容勇猛無畏地前進。同“壹往無前”。

出自:近代 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壹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五、百折不撓 [ bǎi zhé bù náo ]

解釋: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誌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出自: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譯文:他的性格莊重,有高尚樸實,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改變的風格。

2. 鼓勵人的四字成語

1、再接再厲

出自:唐·韓愈《鬥雞聯句》:“壹噴壹醒然,再接再厲乃。”

解釋:接:接戰;厲:磨快,引申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鬥,每次交鋒以前先磨壹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壹把勁。

2、自強不息

出自:西周·姬昌《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解釋: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息:停止。

3、苦盡甘來

出自:《西廂記》第四本第壹折:“忘餐廢寢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誌誠捱,怎能勾這相思苦盡甘來。”

解釋:艱難的日子過完,美好的日子來到了。甘:甜,比喻幸福。艱難的日子過完,美好的日子來到了。

4、勤能補拙

出自:白居易上任蘇州刺史後謝絕了所有的宴請,壹心處理政務,很快就熟悉當地的情況,整頓吏治,贏得老百姓的好評。他認為自己生來笨拙只有靠勤奮才能來彌補。

解釋: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

5、人定勝天

出自:西周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見《東周列國誌》第二回。

解釋:人定勝天的意思是,人入了定,就可以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命運,超越老天。老天,閻羅王也束縛不了。人定勝天,就是佛經上講的制心壹處,無事不辦。

3. 鼓勵自己的四字成語

朝乾夕惕 乾:乾乾,即自強不息;惕:小心謹慎。形容壹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壹點疏忽懈怠。

出處:《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將勤補拙 以勤奮彌補笨拙。

出處:唐·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開花結果 原指經播種耕耘後有了收獲。現比喻工作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駑馬十駕 原意是駿馬壹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出處:《荀子·勸學》:“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日乾夕惕 形容自早至晚勤奮謹慎,不敢懈怠。乾乾,自強不息貌;惕,小心謹慎。

出處:語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事在人為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壹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

自強不息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求人不如求己 仰求別人,不如自己努力。

出處:《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

壹分耕耘,壹分收獲 付出壹份勞力就得壹分收益。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指只要有誌向,有毅力,沒有什麽辦不到的事情。

4. 激勵員工上進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激勵員工上進的四字成語有:

力爭上遊、再接再厲、奮發圖強、人定勝天、有誌竟成。

1、力爭上遊

拼音 lì zhēng shàng yóu

解釋 上遊:河的上流,比喻先進的地位。努力奮鬥,爭取先進再先進。

出處 清·趙翼《甌北詩話·五言古·閑居讀書作之五》:“所以才智人,不肯自棄暴,力欲爭上遊,性靈乃其要。”

舉例造句 那是力爭上遊的壹種樹,筆直的幹,筆直的枝。 ——茅盾《白楊禮贊》

2、再接再厲

拼音 zài jiē zài lì

解釋 接:接戰;厲:磨快,引伸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鬥,每次交鋒以前先磨壹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壹把勁。

出處 唐·韓愈《鬥雞聯句》:“壹噴壹醒然,再接再厲乃。”

舉例造句 取得好成績也不能自滿,要再接再厲,不斷進取。

3、奮發圖強

拼音 fèn fā tú qiáng

解釋 圖:謀求。振作精神,以求強盛。

出處 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願中年壹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舉例造句 年青人要奮發圖強,為祖國的建設出力。

4、人定勝天

拼音 rén dìng shèng tiān

解釋 人定:指人謀。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出處 《逸周書·文傳》:“人強勝天。”宋·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舉例造句 彼雖不來,寧禁我不往,登門就之,或人定勝天不可知?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蕭七》

5、有誌竟成

拼音 yǒu zhì jìng chéng

解釋 竟:終於。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出處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誌者事竟成也。”

舉例造句 改日須醵公分,暢談壹日,以賀素兄有誌竟成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壹百四十六回

5. 關於勵誌的四字成語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

’因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

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白手起家 壹切靠自己艱苦奮鬥,創立了壹番事業。

卷土重來 人馬奔跑時卷起的塵土。形容失敗後組織力量,重圖恢復。

晨鐘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鐘,暮擊鼓以報時,用以使人驚悟的言論。 破釜沈舟 比喻行事果決,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頭的決心。

投筆從戎 《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

指文人從軍 金石為開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金石:金屬和石頭,比喻最堅硬的東西。連金石都被打開了。

形容壹個人心誠誌堅,力量無窮。 勤能補拙 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

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人定勝天 比喻人力可以戰勝自然。

有誌竟成 有堅定的誌向,只要努力從事,壹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藥苦口 能治病的好藥,味苦難吃。

比喻直言勸戒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對人卻是有益的。 懸梁刺股 形容刻苦學習。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壹》:“(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問心無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就是將來外面有點風聲,好在這錢不是老爺自己得的,自可以問心無愧。”

問心:問問自己。捫心自問,毫無愧色。

誌在四方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誌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

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磨杵作針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

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前車之鑒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鑒:鏡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大器晚成 有本事的人,要經過磨練,到晚年才成功。

用以形容才器大者立業遲。 臥薪嘗膽 薪:柴草。

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壹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奮發圖強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

決心奮鬥,努力謀求強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

好了還求更好。《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宋·朱熹註:“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爭上遊 努力奮鬥,爭取先進再先進。

勤能補拙 指勤勉努力能彌補天資上的不足。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笨鳥先飛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後,做事比別人先動手。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壹折:“我和妳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妳這等坌(笨)鳥先飛。”

不甘後人 不甘心落在別人後面。 手不釋卷 《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註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

形容勤奮好學。 愚公移山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壹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胸懷大誌 懷:懷藏。胸有遠大誌向。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壹回:“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業精於勤 業:學業;精:精通;於:在於;勤:勤奮。

學業精深是由勤奮得來的。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發憤忘食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尚書·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後漢書·魯丕傳》:“性沈深好學,孳孳不倦。”《三國誌·蜀書·向朗傳》:“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

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壹定能成功。

《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繩鋸木斷 出處: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壹日壹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典故: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

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焚膏繼晷 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典故: 膏:。

6. 鼓勵遊泳健將的四字成語

如魚得水

rú yú dé shuǐ

解釋好象魚得到水壹樣。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出處《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結構動賓式。

用法用作褒義。現多用於形容找到非常適合自己的環境。壹般作謂語、賓語、補語。

正音得;不能讀作“dě”。

辨形魚;不能寫作“漁”。

近義詞如虎添翼、情投意合

反義詞寸步難行

例句

(1)小朋友進入了兒童樂園;壹個個~;玩得可痛快了。

(2)青紗帳壹起來;遊擊隊~;活動更加方便了。

7. 鼓勵的四字詞語

鼓勵的四字詞語

再接再厲

解釋接:接戰;厲:磨快,引伸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鬥,每次交鋒以前先磨壹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壹把勁。

出處唐·韓愈《鬥雞聯句》:“壹噴壹醒然,再接再厲乃。”

鬥誌昂揚

解釋昂揚:情緒高漲。鬥爭的意誌旺盛。

出處 *** 《介紹壹個合作社》:“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象現在這樣精神振奮,鬥誌昂揚,意氣風發。”

發奮圖強

解釋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出處《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聞雞起舞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自強不息

解釋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只爭朝夕

解釋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時間短暫。比喻抓緊時間,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出處 ***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誌》:“天地轉,光陰迫。壹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不甘示弱

解釋示:顯示,表現。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別人差。表示要較量壹下,比個高低。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附集·我的第壹個師父》:“臺下有人罵起來。師父不甘示弱,也給他們壹個回罵。”

全力以赴

解釋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

出處清·越翼《廿二史劄記·五·東漢尚名節》:“蓋當時薦徵辟,必采名譽,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為茍難,遂成風俗。”

力爭上遊

解釋上遊:河的上流,比喻先進的地位。努力奮鬥,爭取先進再先進。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五言古·閑居讀書作之五》:“所以才智人,不肯自棄暴,力欲爭上遊,性靈乃其要。”

披荊斬棘

解釋劈開叢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創業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

出處《後漢書·馮異傳》:“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不屈不撓

解釋屈:屈服;撓:彎曲。比喻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出處《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

臥薪嘗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壹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奮勇當先

解釋鼓起勇氣,趕在最前面。

出處《隋書·史祥傳》:“公竭誠奮勇,壹舉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