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塞頓開的意思是為心裏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
成語拼音:máo sè dùn kāi。
成語解釋: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開通了。形容原來心裏好像被茅草堵塞著;現在壹下開竅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成語出處: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盡心下》)
成語用法: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狀語、定語;含褒義。常用於當面;多用於話語。常常跟“似”“般”壹類詞結合成詞組。
成語示例: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父親經歷了壹段漫長的循規蹈矩生活後,幻想的破滅以及現實對他的捉弄,使他茅塞頓開。”
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高子的人。他人雖很聰明,並且躊躇滿誌,可是他天性惰性,在學習過程中,總是不能持之以恒,吃苦耐勞,而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情緒忽高忽低,因此總是不成大器。於是孟子想出壹個辦法教育他。
壹天,孟子帶高子到郊外的山上去散步。孟子故意帶他走壹條山間小道。孟子壹邊走壹邊問高子說:“妳知道這條小路是怎麽來的嗎?”高子回答說:“是人走出來的。”孟子說:“對呀,如果再有人不畏山路崎嶇,披荊斬棘,那麽它會變成壹條很寬敞的大道。”
孟子又帶高子走到壹條雜草叢生的小道上,繼續說:“如果有壹條小路,很久沒人去走,那麽這條路就會像現在這條路壹樣被茅草堵塞。現在,茅草不僅堵塞了這條小路,而且茅草也把妳的心堵塞了。”高子聽後,壹下子解開了心中的疑難,如同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