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禮義廉恥是什麽意思?禮義廉恥成語造句和典故

禮義廉恥是什麽意思?禮義廉恥成語造句和典故

成語名稱: 禮義廉恥 lǐ yì lián chǐ

歡迎您訪問本頁,本頁的主要內容為解釋成語禮義廉恥的出處和來源,以及回答禮義廉恥的意思是什麽,其中包含英語翻譯和造句,同時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鏈接地址,為您全方位的詮釋禮義廉恥成語。如果本頁找不到內容,在頁尾點擊回百度搜索。

[成語解釋]?有禮節;講道義;尚廉潔;知羞恥。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規範。

[成語出處]?《管子·牧民》:“何謂四維?壹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正音]?義;不能讀作“yí”。

[辨形]?廉;不能寫作“兼”。

[近義]? 三從四德

[用法]?壹般作賓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 舊社會有些提倡~的人;自己的所做所為;往往與~毫不相容。

百科解釋如下:

禮義廉恥

禮義廉恥,中國成語。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出自《管子·牧民》:“國有四維,壹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壹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目錄 ? 成語資料 ? 示例 ? 典故 英漢詞典解釋

&gt&gt到愛詞霸英語查看詳解

成語資料[回目錄]

詞目禮義廉恥

 發音lǐ yì lián chǐ

示例[回目錄]

古之賢君必厲士氣,當務求難合自重之士,以養成~之風。 ——宋·蘇軾《乞錄用鄭俠王斿狀》

典故[回目錄]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 禮義廉恥 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範;“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壹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歷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壹但掌握政權而面對治國安民之要務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尊敬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義、公正無私的道理或舉措;廉、不貪不汙及純正高潔;恥、為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年前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的壹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來廉恥是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然而事實上廉潔這壹品質的養成卻遠非那麽容易,作為廉潔的對立面,腐敗問題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社會而生,它是壹個自古以來就困擾著各朝代政權的壹大頑癥。王亞南先生說:中國古代官僚的生活就是貪汙生活。又說:中國古代的壹部二十四史,其實就是壹部貪汙史。[1]盡管各朝代滅亡的原因並不完全相同,但是都無法逃脫興亡周期率的輪回:從王朝初期狠抓反腐敗鬥爭,到王朝中葉後反腐敗制度漸漸松弛,變得有名無實,再到王朝後期便腐敗盛行導致王朝滅亡,然後新王朝又從頭開始壹輪新的輪回。而清廉自持的官吏之少,也是屈指可數,“翻翻二十四史,人們就會明白,有名有姓並且貨真價實的清官,不過幾十位。明末清初優秀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在所著《夜航船》卷7'清廉類',扳著指頭數了很久,也不過只找出四十位清官。”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57167.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點擊此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