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的意思解釋:通俗意思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註重細微末端、較不重要的事。
本末倒置(拼音:běn mò dào zhì )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宋·朱熹《答呂伯恭》本末倒置(本:樹根。末:樹梢)比喻顛倒了事物的輕重主次。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運用示例:清·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三:“今本末倒置若此,其危及國家統壹之基礎,又何怪焉。”現代·曲波《林海雪原》壹二:“該簡者妳卻詳而不簡,該詳者妳又簡而不詳。本末倒置,批評妳還不願意?亂彈琴!”
現代·牛菁《基於信息技術的校外教育管理與評價》:“少學校卻本末倒置,價值背離,把為人才培養打基礎當成基礎教育第壹位甚至是唯壹的職能,把學生的全面發展當成第二位的職能。”
成語寓意
現代社會中的各種誘惑,對青少年有著巨大吸引力。這些目眩神迷的東西,使得他們的眼光離開了書本,身體離開了學校,註意力離開了學業,從而荒廢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華,停止了前行的腳步,做出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樣的傻事。
離開了知識,他們的人生永遠站在了低處,永遠不會了解高處的美景,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本末倒置,涉及的問題本身應當是壹個人對事物的認知迷惑和判斷力失誤。放大局部和細節問題,輕重不分,最容易造成思維的失衡。
成語告訴人們,遇到問題時,看清什麽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眉毛胡子壹把抓,要分輕重緩急,這樣才能壹步壹步地把事情做得有節奏、有條理,而不至於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