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沈舟,漢語成語,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沈。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
“破釜沈舟”來自於歷史的秦朝,其中的“破”字是打破的意思。
近義詞 :義無反顧、背水壹戰、決壹死戰、背城借壹、孤註壹擲、濟河焚舟
反義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抱頭鼠竄,望風而逃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解釋:釜:煮飯用的壹種鍋;舟:船。打破飯鍋,鑿沈渡船。比喻決壹死戰。?
詳細釋義
《孫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楚軍統帥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漳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沈舟,尚恐無救於事“。(見《史忠正公集》
成語示例
(1)只要我們有破釜沈舟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2)戰士們毫不畏懼,懷著破釜沈舟的決心,英勇地沖向敵人。
(3)部隊迅速接受的外線作戰的方針,決心以破釜沈舟的精神,多打勝仗,搞好群眾工作,開發根據地。
歷史典故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壹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巨鹿壹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