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上任 走馬看花
蛛絲馬跡 指鹿為馬
枕戈汗馬 招兵買馬
躍馬揚鞭 倚馬可待
壹言既出,駟馬難追 壹馬壹鞍
壹馬平川 壹馬當先
選兵秣馬 懸崖勒馬
懸牛頭,賣馬脯 朽索馭馬
心猿意馬 香車寶馬
舞刀躍馬 五馬分屍
烏焉成馬 烏頭白,馬生角
問羊知馬 文君司馬
萬馬齊喑 萬馬奔騰
天馬行空 駟馬難追
四馬攢蹄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青衫 士飽馬騰
識途老馬 聲色狗馬
塞翁失馬 戎馬生涯
戎馬倥傯 人仰馬翻
人強馬壯 人困馬乏
馬的漢字:
有了馬這個文字以後,因馬而來的漢字逐漸孽乳繁衍,形成了壹個不小的"馬"字系統。這壹漢字系統,若分析壹番,大致辭可歸於三類:
第壹類是與馬的意義緊密相關的,它們是"馬"的直系子孫。舉些例子,我們發現壹個方塊漢字的構造規律和原則,其實並不死板枯燥,而是十分的有趣和生動。
馬是供人役使駕馭的,所以用手役使馬,就造成了"馭"字。
馬最早是野性的,只是由於人類的征服和飼養,才變成了家畜,其性情也變得溫順起來,這就是"馴"的本義。
剛才說過,馬的本性是野性的,無拘無束,無羈無絆,有壹種與生俱來的抽往自由的性格,人類設圈造門來拘束它,它卻要時刻尋求往外沖,奔向更廣闊的天地,沖撞出去,奪門而逃闖"的本義。
馬的步速極快,稱為"馳"。後來把壹切奔跑快速的運動都叫做"馳"。
長得體型格外的高大健壯的馬叫“驕”。可能這種馬有壹種鶴立雞群的感覺,容易滋生卑視的馬的心思,從而產生壹種傲慢態度,這樣就有了"驕傲"壹詞。
馬背上騎著壹個人,人手執壹馬鞭,這種形象,就叫做"馱"。後來把壹切背負的人或物這壹意義都叫做"馱"。
策馬前行謂之"驅"。與"驅"聯系最多的是"馳"和"逐",拿著馬鞭猛趕快馬,速度自然可觀,能使奔馬馳騁,這就叫“驅”。策馬前進的意思,就是用鞭子趕著馬走,這層"逼","趕"的含義,就是"驅逐"壹詞的最初本義。
馬的行色不純叫"駁"。以後引申為壹切東西,只要是成分不純、混雜狀態,便都叫"駁","駁或"斑駁"。
這壹類型的漢字,大都是有關馬的不同性別、年齡、體型、毛色、形象、速度、體質、種類以及用組合等方面的差異而造的專門用字。這是漢字發展形態的早期反映。不象成熟期的漢語,用不著太多的專門詞和字,只拿壹些常見漢字組合搭配即可。舉例說明:
後左腿為白色的馬叫"弁";兩歲以下的幼馬叫"駒";馬或馬車停下來叫"駐";能力低下的馬"駑";馬系於車叫"駕";庸劣無力的馬叫"鷙";雄駿壯麗的良馬叫"驊騮";尾巴和鬃毛為黑色的白馬叫"駱":馬受嚇叫"駭";兩匹馬並駕壹車叫"駢";
三匹馬並駕壹車叫"驂",四匹馬並駕壹車叫"駟";純黑色的馬為“驪;優良的馬為"駿";青黑色有棋盤格子紋的馬叫"騏";兩腿跨馬背而坐叫"騎";母馬叫"騍"。
第二類字是借用"馬"這壹聲音的,多為形聲字,意義與馬並無關聯。如"媽",母親的口頭稱謂,只發"MA"音,與"馬"意義無關。再如"罵"字,罵人要動嘴巴馬而且嘴給人印象特深,故用兩個口,至"馬"偏旁,只是壹個聲符。還有壹些獸或家畜,只因大致與馬相似,乃借用"馬"的偏旁,如驢、騾、駱駝等。
第三類是可能本義與馬相關,但後起義產生後,本義完全消失的壹些漢字以及壹些會意字,指事和假借、轉註字。如驗、騙、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