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對壹件事毫不在意的十個成語解釋和出處。
1、處之泰然[?chǔ zhī tài rán?]
釋義: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沈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2、從容自若[?cóng róng zì ruò?]
釋義:從容:不慌不忙,很鎮靜;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樣。不慌不忙,沈著鎮定。
出處:《舊唐書·劉世龍傳》“而思禮以為得計,從容自若,嘗與相忤者,必引令枉誅。”
3、淡然置之[?dàn rán zhì zhī?]
釋義:很冷淡地放在壹旁。形容毫不在意。
出處:高陽《清宮外史》下冊:“不過他經的大風大浪太多,雖未到寵辱不驚,名利皆的境地,卻已能不動聲色,淡然置之。”
4、當耳邊風[?dāng ěr biān fēng?]
釋義:比喻對聽到的話毫不在意。
出處:《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5、方寸不亂[?fāng cùn bù luàn?]
釋義:方寸:指心。心緒不亂。形容人遇到特殊緊急的情況時能夠從容鎮定。
出處:唐·呂溫《淩煙閣勛臣贊·屈突蔣公通》:“……徇日,方寸不亂。”
6、拱揖指揮[?gǒng yī zhǐ huī?]
釋義:指從容安舒,指揮若定。同“拱挹指麾”。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富國》:“上下壹心,三軍同力,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強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揮,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
7、舉止自若[?jǔ zhǐ zì ruò?]
釋義:自若:象原來的樣子。舉動不失常態。形容臨事鎮定,舉動不失常態。
出處:《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
8、面不改容[?miàn bù gǎi róng?]
釋義:指臉色不改變。形容遇到危難時,鎮定自若。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無懼怯。”
9、輕裘緩轡[?qīng qiú huǎn pèi?]
釋義:猶言輕裘緩帶。形容態度從容鎮定。
出處:明·郭貞順《上俞將軍》:“輕裘緩轡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
10、若無其事[?ruò wú qí shì?]
釋義:象沒有那回事壹樣。形容遇事沈著鎮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處:《晚清文學叢鈔》:“雪巖若無其事,說不妨事,壹面教人拿名片去縣裏把人放了,壹面教把甥王爺請來商酌其事。”
毫不在意出自哪裏
毫不在意,出處是:清·錢彩《說嶽全傳》第壹回:“我佛原是個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