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百步穿楊什麽意思?百步穿楊典故出處介紹

百步穿楊什麽意思?百步穿楊典故出處介紹

黃忠原本是劉表的部下,赤壁之戰後,劉備想要率先奪取荊州,所以讓關羽帶兵攻占荊州四郡。雖然黃忠拼死反抗,但依然不敵關羽,最會選擇歸順劉備。據說黃忠跟隨劉備時已經60歲了,但依然老當益壯,壹生射箭的本領令人稱絕,後來劉備還封黃忠為五虎上將之壹,搞得關羽十分不服氣。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百步穿楊”,就和黃忠有關,壹起來看看背後的典故是什麽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發生在長沙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黃忠、關羽、魏延和韓玄。原文如下:

(黃)忠領兵出城。雲長兩日戰黃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擻威風,與忠交馬。戰不到三十余合,忠詐敗,雲長趕來。忠想昨日不殺之恩,不忍便射,帶住刀,把弓虛拽弦響,雲長急閃,卻不見箭;雲長又趕,忠又虛拽,雲長急閃,又無箭;只道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將近吊橋,黃忠在橋上搭箭開弓,弦響箭到,正射在雲長盔纓根上。前面軍齊聲喊起。雲長吃了壹驚,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今日只射盔纓,正是報昨日不殺之恩也。雲長領兵而退。

黃忠回到城上來見韓玄,玄便喝左右捉下黃忠……忽然壹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沈於此。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壹呼,相從者數百余人。黃忠攔當不住。魏延直殺上城頭,壹刀砍韓玄為兩段。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下令奪取荊州四郡。關羽奉命進攻長沙,遭遇守將黃忠的頑強抵抗,首日兩人戰至壹百回合難分勝負。次日再戰,黃忠因坐騎失蹄翻落下馬,關羽不忍下手,此舉令黃忠非常感激。第三日再戰,黃忠故意不去關羽性命,只射中其盔纓要還人情,不料此舉被長沙太守韓玄視為通敵,下令將黃忠處死。就在這危急時刻,魏延及時出現,放了黃忠,斬殺韓玄,率眾歸順關羽。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關羽對黃忠箭術的稱贊,叫做“百步穿楊”,意為能在壹百步以外射穿指定的某壹片柳樹葉子,形容箭法非常高明,並引申為本領非常高強。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周本紀》中的“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

小說中的這個故事非常熱鬧,這壹點從關羽、黃忠和魏延在書中的地位就能看出來。小說中的劉備集團,主要就六個將領,在這個故事中就出現了三個,足見作者對這個情節的重視。不過,整個故事雖然熱鬧,但卻出現了兩個瑕疵,不能不說是小說家的失誤。

首先是上面沒有引用的壹個內容,魏延和黃忠歸順關羽見到劉備後,諸葛亮命人將魏延斬首,說他有反骨,這個情節就非常荒誕。試想在荊州之戰期間,魏延就曾經打開襄陽城門請劉備入城,這次又殺了韓玄歸順劉備,兩件事情都說明魏延對劉備仰慕已久,早就下定決心要投靠劉備,這樣壹位立場堅定的人怎麽會有反骨呢?即便有,也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要化解。作者這麽描述,顯得不合情理。這是瑕疵壹。

還有壹個瑕疵問題更大。在這個故事中,關羽會黃忠可謂心心相惜,彼此尊重。但到了第七十三回劉備冊封五虎將時,關羽對黃忠名列五虎將之列勃然大怒,說“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這哪裏還是戰長沙時與黃忠心心相惜、義薄雲天的關羽?顯然這也是作者的壹大失誤。

這裏附帶再說壹句,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並無小說中的這段關羽戰長沙的故事。歷史上的長沙郡是被劉備和平占領的,黃忠也沒有與關羽交過手。至於魏延,他也不是從長沙開始投靠劉備的。據《三國誌·魏延傳》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這說明魏延早在劉備闖蕩中原時就跟隨劉備,並非中途投誠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