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風喪膽的意思是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了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
聞風喪膽,出處:唐,李德裕《授張仲武東面招撫回鶻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虜之術;豈止聞風破膽,益堅慕義之心。”譯文:所以能看到影子揣情,已去引誘敵人的戰術;難道只是聞風喪膽,更加堅定仰慕之心。
聞風喪膽碧中答是壹個成語,形容聽到壹點風聲,就把膽嚇破了。它常常用來形容對某種力量極其恐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朝時期,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傳播,現在已經成為漢語中非常流行的壹個成語。
在歷史上,聞風喪膽的故事很多。比如在古代戰爭中,當壹方軍隊聽到對方軍隊的英勇事跡或者猛將的威名時,往往會感到驚恐不已,甚至不敢與對方交戰。這種情況就被形容為“聞風喪膽”。
除了形容恐懼之外,聞風喪膽還可以用於形容人們對某種力量的敬畏和敬重。比如在古代,皇帝的威嚴和權力讓臣子們聞風喪膽,不敢有所違背。
聞風喪膽近義詞
1、心驚膽戰,解釋: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出自: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著笑臉兒褪後趨前。譯文:不是因為我不心驚膽戰,要陪著笑臉兒脫掉後前趨。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人極度驚懼恐慌培激。
2、望風而逃,解釋: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出自:《資治通鑒梁記武帝天監四年》:淵藻悔慧是蕭衍骨肉至親,必死無理,若克涪城,淵藻安肯城中坐而受困,必將望風而去。
譯文:蕭淵藻是蕭衍的骨肉至親,必死沒有理,如果攻克涪城,蕭淵藻怎肯在城中坐而受困,壹定會望風而去。示例:汝、穎、光、黃等處,有土寇王善作亂,聚兵五十萬,搶掠子女玉帛,殺人放火,甚是猖獗,官兵望風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