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字成語有:腸斷流離。
腸斷流離的典故起源如下:
腸斷流離的成語起源於《左傳》中的壹個故事,楚國國君子囊因為被逼害,流亡到齊國。當時子囊非常瘦弱,又身無分文,只能賣掉自己的腸子來維持生計。後來,齊國召回子囊回楚,並恢復了他的地位和財產。
而此時的子囊,卻因過度流亡和身體虛弱,最終在回到楚國途中因內臟萎縮而去世。這壹段不幸的經歷便成為了“腸斷流離”成語的來源。
“腸斷流離”是形容人處於極度悲慘、絕境或流離失所的狀態。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人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哀婉境遇,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在情感上遭受沈重打擊,陷入深深的絕望,甚至步入自我放棄的邊緣等心理狀態。
除了子囊的故事,腸斷流離還涉及到了很多其他的相關典故。比如《紅樓夢》中賈寶玉離開榮府之後,行蹤不明、孤苦伶仃,遭受了種種磨難,最終被送到荒山野嶺上等待死亡,這壹段經歷便成為了小說中描述腸斷流離的經典場景。
此外,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桃園三結義兄弟張飛和劉備相繼去世,他孤軍奮戰、無依無靠的生活狀況也可以用“腸斷流離”來形容。腸斷流離這個成語源於古代壹個悲慘的經歷,形容人們處於極度失落、孤苦伶仃的狀態。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腸斷流離幾乎都出現過,成為了表達人類痛苦、憂傷情感的重要武器之壹。
如下: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壹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