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醍醐的相關記載

醍醐的相關記載

《茶經。壹之源》“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現代譯文:“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自唐以後,“醍醐”壹詞不僅用來形象地說明所謂佛教信徒成佛的漸進修煉過程;還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義,在相互辯駁、詰難中,不斷提升的經歷,例如《大涅槃》卷壹四《聖行品》第七之四:佛出於《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甚至佛教的不同派別,也喜稱自己信奉的經典書籍和宗派教名為醍醐,以顯示自己的地位。見《法華玄文》卷壹十下;連佛教寺院也以“醍醐”命名[11]。

然後,隨佛教與道教和儒教等的相互磨合,“醍醐”壹詞迅速擴大了流行範圍,影響到社會的其它方面。例如在文人詩作之中也多有體現:

杜甫《大雲寺贊公房》:“到扉開復閉,撞鐘齋及茲。醍醐長發性,飲食過扶衰”;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歐陽詹《送蔡沼孝廉及第後歸閩覲省序》:“烹乳為醍醐,鍛金為幹將,予期烹鍛以變化”;

皇甫湜之《出世篇》:“四肢為瑯玕,五臟為璠玙。乳如芙蓉,頂為醍醐”;等。

同樣,“從乳到醍醐”不斷升華的過程,也被歷代儒家反復使用。例如《唐書》穆寧傳註醍醐、四庫提要解釋明朝楊慎《譚苑醍醐》書名的醍醐兩個字,都含有這層意思。

值得註意的是在佛教內部,不僅珍品可以喻作為“醍醐”,毒藥也同樣可比喻為“醍醐”。例如《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五:“如是大乘典,亦名雜毒藥;如酥醍醐等”等。這與梵文manda的本意壹致,屬中性詞,本無褒貶之意;它強調的是“本質”或“精髓”。

只是後來在佛教外部漫長曲折的流行過程裏,“醍醐”壹詞後來被賦予了更多的褒義意思。如唐顧況詩《行路難之三》:“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白居易詩《嗟落發》:“有如醍醐灌,坐受清涼樂。”唐憲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俾披閱之者甘露灑於心田,曉悟之者醍醐流於性境。”清董浩《全唐文·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知與不知,仰醍醐於句偈;識與不識,詢法乳於波瀾。”

而最早完整出現成語“醍醐灌頂”的書面資料,可能是《維摩詰經講經文》裏的記載:“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語似醍醐灌頂”。

“灌頂”,原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舉行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註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統治“四海”的權力。後被佛教接受引用,作為後輩弟子在修行過程裏,不斷逐步晉級的儀式。流註的可以是具體的物質,如清水,“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流註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東西,如口訣、咒語以及秘笈、經文等,也就是作為中文音譯詞“醍醐”的梵語單詞manda的本義。而且弟子在接受灌頂儀式後,壹般都緊接著“閉關”壹段長短不等的時間,少則數月,多則數年。然後也可冠以“某某灌頂”的頭銜,享有某種待遇。因此作為成語“醍醐灌頂”裏的“醍醐”,嚴格地說不能理解為“發酵乳脂”而是“本質”和“精髓”。

實際上佛教界直到今天,“醍醐灌頂”裏的“醍醐”依然沒有被理解為單壹僅僅意指乳脂,2006年甘肅公開舉行的灌頂法會的名稱是“時輪灌頂大法會”[12];只是在唐中期,由於佛教各派在向普通民眾宣教時,出現了以“變文”即“通俗的說唱”形式的法會後,“醍醐灌頂”才被社會理解為用“發酵乳脂澆頭”的儀式。雖然後來在宋真宗時(998-1022),政府明令禁止僧人講唱“變文[13]”,但是在社會中、下層裏已經形成的觀念不可能隨即消失,繼續以種種方式在世世代代流傳,尤其在非佛教徒的認知裏,“醍醐”回復成了單壹含義“發酵乳脂”的代名詞了。

公元1899年,在敦煌石室發現了約兩萬個卷子,其中多半是手寫本,中外史學界公認這些手寫本是四世紀末到十世紀末形成的資料[14]。《維摩詰經講經文》就是在其中被發現的,這為我們框定成語“醍醐灌頂”產生的時間段提供了依據;由於《行路難之三》壹詩的作者顧況,生於公元725年死於公元814年,《嗟落發》壹詩的作者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死於公元846年;據此估計,《維摩詰經講經文》成文的時間當在公元800年前後;換言之,成語“醍醐灌頂”的出現,應在唐三藏意譯梵語單詞manda為“醍醐”之後約1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