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羽毛雖小,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沈。比喻細微的東西可以匯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壞事雖小,積累下去會產生嚴重後果。
出處《戰國策·魏策壹》:“臣聞積羽沈舟,群輕折軸。”
示例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三折:“難道是積羽沈舟,這金銀呵反為輕載。”
近義詞 群輕折軸
據記載,戰國時期,諸侯稱霸天下。
有識之士提出了兩種主張,即“合縱”和“連橫”。
前者主張弱國聯合抗擊強秦,後者主張弱國跟隨秦征服其他弱國。
當時的齊、楚、燕、韓、魏、趙六國之間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秦國的相國張儀發覺後,便辭去職務,來到魏國,準備打算勸魏王退出縱約。
張儀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為相國。
但魏襄王很有主見,他知道秦國野心很大,不講信義,所以不願聯合秦國。
秦王聞之大怒,壹面派大軍襲取魏地,壹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
四年後,魏襄王死,兒子哀王繼位。
張儀又勸說魏哀王投靠秦國,也遭到拒絕。張儀便暗中要秦國進攻魏國。
魏國戰敗了。第二年,魏國又被齊國打敗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
秦國又乘機攻魏,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使其他諸侯為之震驚。
魏國的失敗,導致了縱約國關系出現裂痕。張儀利用這種形勢,說服哀王依附秦國。
他從分析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目前處境、“合縱”協約不可信等不利條件入手,最後用“積羽沈舟”作比喻,指出魏國如果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像輕的羽毛大量堆積能壓沈大船壹樣,遭到覆亡的危險。
魏哀王終於聽從了張儀的勸議,背離“合縱”協議,請求和秦國“連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