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邯鄲的成語典故

邯鄲的成語典故

1.邯鄲學步: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有壹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經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走路的姿勢太醜。壹天,他在路上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於是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去學走路。在邯鄲,他無論是看到小孩,老人還是看到婦女走路他都覺得好看,都學。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2.圍魏救趙:見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3.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是戰國時趙國的壹位奮發有為的國君,他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國七雄”之壹。而相傳,邯鄲市西的插箭嶺就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

4.完璧歸趙:見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典故有點長)

“和氏之璧”落到趙惠文王手裏不久,消息便傳到秦昭襄王耳朵裏。秦昭襄王依仗秦國強大,想要得到和氏璧,佯稱願以15城來換。

接到秦王的信後,難壞了趙王君臣。若是答應,怕上秦王的當,如不答應,又怕秦國攻打。正在久議不決之時,宦官繆賢說:“我家門客藺相如,有智謀,善言辯,而且壹身是膽,可以與他商議。”

於是,趙王把藺相如召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藺相如說:“秦國說用城換璧,趙國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秦國璧,秦國不給趙國城,秦國理虧。依我看,還是把璧給秦國。如果沒人去,我願帶璧前往,如果秦國拿城交換,我就把璧給秦,如果秦不拿城交換,我就誓死把璧帶回趙國(即完璧歸趙)”。

趙王覺得藺相如說的有理,於是就派他出使秦國。

秦宮裏,秦王召見了藺相如。當藺相如獻上和氏璧之後,秦王十分喜愛,壹味把完,並將玉傳於大臣美女們觀看,絲毫沒有拿城交換的意思。藺相如見此情景,頓生壹計,他走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玉上有點小毛病,我來指給大王看。”

當藺相如接到璧後,急忙退到柱子旁邊,怒氣沖沖地對秦王說:“從趙國來之前,趙王和群臣商議,大家說秦王貪婪,想依仗他的勢力來要璧,說用城換璧是假的。我說平民百姓交往還講信用,何況作為大國的秦國呢?所以趙王才派我送璧來。可是大王今天對我很傲慢,把璧隨隨便便地傳著看,根本沒有誠意拿城交換。現在,璧就在我的手裏,如果大王要威逼強奪,那我就拼著頭顱與這璧壹同碰碎在柱子上。”藺相如說著,就裝著要往柱子上猛撞。

秦王見狀,十分驚慌,連忙制止,表示歉意。並命人把地圖拿來,裝模作樣指看地圖告訴藺相如,從這裏到那裏,壹***15座城,都劃歸趙國。

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狡詐手段,說:“和氏璧是天下稀有珍寶。來時趙王齋戒了五日,今天大王要接受這塊璧,也應齋戒五日。”秦王知道不能強奪,只得答應。

事後,藺相如叫他的隨同化裝成平民攜帶著璧抄小道送回趙國。

五天以後秦王按照禮節在王宮接見了藺相如。藺相如義正嚴詞地對秦王說:“秦國自繆王以來,從未講過信義。這次我也怕上當受騙。所以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去了。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只要妳有誠意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派壹個使臣去趙國,趙王不會不答應。我知道我現在得罪了大王,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雖然氣得發抖,但也沒辦法,只好放藺相如回去。結果,秦國沒有給趙國城,趙國也沒有給秦國璧。

藺相如由於完璧歸趙有功,受到趙惠文王的重用,拜為趙國的上卿。

5.負荊請罪:& 6.刎頸之交:

同樣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因為出使秦國,臨危不懼,戰勝了驕橫的秦王,為趙國立下大功,因而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是趙國的壹員名將。武靈王在位時,南征北戰,為趙國立有汗馬之勞;惠文王當政後,東擋西殺,他更是為趙國屢建新功。他是趙國誰都比不了的舉足輕重的功臣。他若擁護誰,誰便如順風乘船,他若反對誰,誰就似逆水行舟。

藺相如為上相後,廉頗不滿地逢人便說:“我有攻城野戰之功,他藺相如算什麽?只不過是有口舌之勞。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賤。然而,他的官位竟居我之上,我怎能甘心?哼哼,待我見到他,非羞辱他壹番不可!”

壹日,藺相如乘車外出 ,在壹條窄窄的街上,與也乘著車子的廉頗走了個對面。為避免發生沖突,藺相如趕忙命他的車夫將車子避匿在街旁的壹個小巷子裏,待廉頗的車過去後,他的車才走出巷子重新來到街上。可是,剛走了幾步,沒想到廉頗命他的車夫調轉車頭,又迎面走了過來。藺相如只好命他的車夫再次將車子避匿在街旁的巷子裏,等廉頗的車子過後再走……

這壹天,遊說名士虞卿受趙惠文王之托去拜見廉頗。見面後,虞卿先是把廉頗攻城野戰的功績著實地誇耀壹番,然後,話鋒壹轉,說道:“廉將軍,若論軍功,那藺相如自然不如妳;可若論氣量,將軍妳可就不如他了。”

廉頗先是喜形於色,後又勃然大怒,問道:“藺相如以口舌取功名,不過壹介懦夫。他有什麽氣量?”

虞卿說:“廉將軍,秦王那麽大的威勢,藺相如都不害怕,他怎麽會怕妳呢?藺相如說,今天的秦國有點怕趙國,它所怕的,就是藺相如跟廉將軍的團結壹致。如果妳們倆互相攻擊,那正是秦國所歡迎的事。那時,秦國就不怕趙國了,趙國就要遭受秦國的侵略了。所以,他藺相如才避開妳廉將軍。顯然,藺相如是以國家為重,以個人的恩怨為輕……”

“這……”廉頗被虞卿的壹席話羞得紅了臉。他深深地慚愧了。

於是,素常威風凜凜的廉將軍,袒露著肩背,身背著荊條,不坐車輦,單身徒步到藺相如的府上請罪來了。

見到藺相如,撲通壹聲,廉頗跪在了地上:“藺上卿,鄙人見識淺狹,不知上卿胸襟如海。罪過!罪過!請上卿責打我吧!”說著,廉頗從身上取下荊條,向藺相如遞去。

藺相如見此也跪在了地上,與廉頗跪了個面對面:“廉將軍啊,妳我二人,並肩事主,都是社稷的重臣。將軍能夠體諒我,我已是感激萬分了。怎敢勞將負荊前來請罪呀!”

見藺相如如此寬宏大度,廉頗流著淚十分誠摯地說道:“藺上卿,我願與您結成生死之交,雖刎頸而心不變!”

“好!”藺相如爽快地應允了廉頗的懇求。

壹時間,壹將壹相,由水火不容而結成了刎頸之交。

7.毛遂自薦:《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壹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8.壹言九鼎: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壹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妳派援兵,妳壹言不發,可妳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是個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成語“壹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壹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現在這句成語也用來表達人重信諾,講誠信。到了商代。“鼎”就成為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宮廷瑰寶,是那個時期的精神所在。“壹言九鼎”說的分量就更重了。

9.紙上談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10.背水壹戰: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壹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壹面堵住井陘口,壹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壹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壹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壹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壹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壹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壹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壹種什麽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妳們沒有註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壹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