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禪世雕龍
2. 鬢絲禪榻
3. 禪絮沾泥
4. 佛性禪心
5. 超塵出俗
6. 讀音釋義
1. 禪世雕龍[ chán shì diāo lóng ]:指文章世代相傳。
2. 鬢絲禪榻[ bìn sī chán tà]:鬢絲:指年老的人;禪榻:僧床。形容老人過的像僧人壹樣的清靜生活。
3. 禪絮沾泥[ chán xù zhān ní ]: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4. 佛性禪心 [ fó xìng chán xīn ]:指佛教徒壹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5. 超塵出俗[ chāo chén chū sú ]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6. 造句
1. 蘭香來無定處,綠蕊去未移時,想妳二人禪絮沾泥,當不復悔偷靈藥。
2. 那眾和尚見了武大這個老婆,壹個個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3. 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壹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4. 看其楷書,有的古樸奇巧,超塵出俗,極有趣致,筆畫外柔內剛,下筆如切金削玉。
5. 既有對那些優遊山林,超塵出俗的高人隱士風範的期羨,又暗暗展示自己如隱士般清高雅致的風情,形神超越,物我交融,在這虛與實,真與幻,常與奇意境中用簡古沖淡的語句寫出了主客雙清的兩副形象。
2.形容禪意的成語有哪些禪世雕龍,超塵出俗,禪絮沾泥,佛性禪心,百丈竿頭。
1. 禪世雕龍(chán shì diāo lóng ):釋義:指文章世代相傳。
2. 超塵出俗(chāo chén chū sú):釋義: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3. 禪絮沾泥(chán xù zhān ní):釋義: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4. 佛性禪心(fó xìng chán xīn):釋義:指佛教徒壹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5. 百丈竿頭(bǎi zhàng gān tóu):釋義: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造句:
1. 蘇軾的文章萬古流芳,禪世雕龍。
2. 他真的是壹個超塵出俗之人,讓人欽佩。
3. 人生在世,我們都應該保留壹顆純真的心,而不應讓自己禪絮沾泥。
4. 自從他入了佛門,他壹直保有佛性禪心。
5. 即使是百丈竿頭,我們也應該有努力奮鬥,向前進步的沖勁。
3.描寫人生百態的詞語漢樂府《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4.描寫禪意的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出自於《六祖壇經》。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覺道,不是真有什麽樹。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 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麽也沒有,若說覺悟了,但覺悟其實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雖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 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有還要有個臺。
本來無壹物:本來什麽都沒有,即沒有壹個樣子,也沒有壹個圖,或 壹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麽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麽都沒有,塵埃也無從生出了。就是無所住也.
註釋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壹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壹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 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壹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壹個 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壹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5.表達“禪意”的成語有哪些1、八萬四千[bā wàn sì qiān]: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出處:《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2、辯才無礙[biàn cái wú ài]: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出處:《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3、超塵拔俗[chāo chén bá sú]: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4、超度眾生[chāo dù zhòng shēng] :佛教用語。用念經來使死人脫離苦海。也泛指做善事。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場圓滿,正要回來,女眾們都勸我道:‘千難萬難出來壹次,夜間鐘法上放焰口超度眾生,極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裏念了這壹夜佛。卻有甚事談論?”
5、此中三昧[cǐ zhōng sān mèi]: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比喻這裏面的奧妙之處。出處:唐·李肇《國史補·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6、頂禮膜拜[dǐng lǐ mó bài]: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壹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虔誠地跪拜。出處:清·俞萬春《蕩寇誌》第壹百十四回:“又添壹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仿佛慧娘。”
7、遁入空門[dùn rù kōng mén]: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壹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出處:姚雪垠《李誌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壹個與世無爭的人。”
8、返照回光[fǎn zhào huí guāng]: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自我反省。出處: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來時,擊響雲板,唱兩句道《雨霖鈴》:‘今宵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其間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9、功德圓滿[gōng dé yuán mǎn]:功德:佛教用語,指誦經、布施等。多指誦經等佛事結束。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出處:隋·隋煬帝《入朝遣使參書》:“奉五月二日誨,用慰馳結,仰承衡嶽,功德圓滿,便致荊巫。”
10、極樂世界[jí lè shì jiè]:佛教指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後泛指幸福安樂的地方。出處:《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