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 bà wáng bié jī
釋義: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
出自: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兵荒馬亂
讀音: bīng huāng mǎ luàn
釋義: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出自: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造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壹部《舊唐書》,那裏還有閑情逸誌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壹回)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的混亂狀況
近義詞: 兵連禍結 內憂外患
反義詞: 太平盛世 天下太平
兵連禍結
讀音: bīng lián huò jié
釋義: 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出自: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造句: 北洋軍閥,勾結帝國主義,形成各霸壹方的封建割據,橫征暴斂、兵連禍結,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全國人民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持久的戰爭
近義詞: 兵荒馬亂 內憂外患
反義詞: 安居樂業 物阜民豐
兵戎相見
讀音: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釋義: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殘缺不全
讀音: cán quē bù quán
釋義: 殘:殘破;缺:缺少;全:完整。殘破、缺少,很不完全。
出自: 毛澤東《論持久戰》:“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
造句: 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毛澤東《論持久戰》)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事物不完整
近義詞: 支離破碎
反義詞:
赤地千裏
讀音: chì dì qiān lǐ
釋義: 赤:空。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出自: 《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千裏。”
造句: 說者謂當兵燹之余,汙菜遍野,版籍蕩然,人民死亡,赤地千裏。(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三)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旱災、蟲災等十分嚴重
近義詞: 寸草不留 不毛之地
反義詞: 郁郁蔥蔥
楚界漢河
讀音: chǔ jiè hàn hé
釋義: 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出自: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六回:“霎時間煙焰沖霄……仿佛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造句: 霎時間煙焰沖霄……仿佛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六回)
此起彼落
讀音: cǐ qǐ bǐ luò
釋義: 這裏起來,那裏下去。形容接連不斷。
出自: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時大時小時縮時伸是經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發生。”
造句: 時大時小時縮時伸是經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發生。(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形容接連不斷
近義詞: 此起彼伏 接連不斷
大動幹戈
讀音: dà dòng gān gē
釋義: 幹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自: 《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幹戈於邦內。”
造句: 同學們應友好相處,不能為壹些小事情而大動幹戈。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近義詞: 大打出手 興師動眾
反義詞: 鳴金收兵 偃旗息鼓
獨立自主
讀音: dú lì zì zhǔ
釋義: 多指國家或政黨維護主權,不受別人的控制或支配。
出自: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無論處於怎樣復雜、嚴重、慘苦和環境,軍事指導者首先需要的是~地組織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造句: 無論處於怎樣復雜、嚴重、慘苦和環境,軍事指導者首先需要的是獨立自主地組織和使用自己的力量。(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 自食其力 自力更生
反義詞: 仰人鼻息 身不由己
放牛歸馬
讀音: fàng niú guī mǎ
釋義: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自: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不再用兵
近義詞: 偃武修文
風雲突變
讀音: fēng yún tū biàn
釋義: 風雲:比喻變幻動蕩的局勢。局勢突然發生了變化。
出自: 毛澤東《清平樂·蔣桂戰爭》詞:“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
造句: 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毛澤東《清平樂·蔣桂戰爭》詞)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狀語;指政局等
近義詞: 風雲變幻 風雲萬變
反義詞: 壹成不變
歸馬放牛
讀音: guī mǎ fàng niú
釋義: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自: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造句: 那些王侯將相何嘗得壹日的安閑?好容易海晏河清,歸馬放牛。(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壹回)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近義詞: 放牛歸馬
化幹戈為玉帛
讀音: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釋義: 幹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指和好。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出自: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造句: 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化幹戈為玉帛了。(老舍《茶館》第壹幕)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化零為整
讀音: huà líng wéi zhěng
釋義: 把零散的部分集中為壹個整體。
出自: 毛澤東《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集中使用兵力,即所謂“化零為整”的辦法,多半是在敵人進攻之時為了消滅敵人而采取的。”
造句: 集中使用兵力,即所謂“化零為整”的辦法,多半是在敵人進攻之時為了消滅敵人而采取的。(毛澤東《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用法: 兼語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軍事方面
近義詞: 化整為零
反義詞: 化整為零
春秋無義戰
讀音: chūn qiū wú yì zhàn
釋義: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自: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造句: 古人說:“春秋無義戰。”於今帝國主義則更加無義戰,只有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階級有義戰。(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用法: 古人說:“~。”於今帝國主義則更加無義戰,只有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階級有義戰。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逞異誇能
讀音: chěng yì kuā néng
釋義: 施展奇異本事,誇耀能力高強。
出自: 《封神演義》第九二回:“梅山七怪阻周兵,逞異誇能苦戰爭。”
倒載幹戈
讀音: dào zài gān gē
釋義: 倒:把鋒刃向裏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幹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出自: 《禮記·樂記》:“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刀槍入庫
讀音: dāo qiāng rù kù
釋義: 沒有戰爭,不用武備;和平麻痹,解除武裝,不作戒備。
出自: 清·錢彩《說嶽全傳》:“其時天下太平已久,真個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五谷豐登,萬民樂業。”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常與“馬放南山”連用
近義詞: 天下太平 國泰民安
反義詞: 兵荒馬亂 狼煙遍地
烽火連年
讀音: fēng huò lián nián
釋義: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出自: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烽火四起
讀音: fēng huǒ sì qǐ
釋義: 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風塵之變
讀音: fēng chén zhī biàn
釋義: 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出自: 《晉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於非常。”
反臉無情
讀音: fān liǎn wú qíng
釋義: 形容翻臉不認人,不講情誼。
出自: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但自日俄戰爭結束後,它就反臉無情,和清朝反動政府勾結起來。”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忘恩負義
反義詞: 情深義重
伐罪吊民
讀音: fá zuì diào mín
釋義: 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出自: 南朝(梁)任方《百辟勸進今上箋》:“伐罪吊民,壹匡靖亂。”
伐罪吊人
讀音: fá zuì diào rén
釋義: 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人”當作“民”,因避太宗諱改。同“伐罪吊民”。
出自: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
分進合擊
讀音: fēn jìn hé jī
釋義: 軍隊從幾個方向前進,協同圍擊同壹目標。
出自: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六節:“將敵軍對我軍的戰略上的分進合擊,改為我軍對敵軍的戰役或戰鬥上的分進合擊。”
用法: 這份電報全部暴露了敵人對我‘~’的戰役企圖和敵人各路兵力的部署。 ◎曹丹輝《在壹九三壹年間》
汗馬之功
讀音: hàn mǎ zhī gōng
釋義: 指戰爭中立下的功績。
出自: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壹》:“遂良出自草茅,無汗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
用法: 倘效玄宗幸金牛之道,豈無諸將立~。 ◎清·孫枝蔚《甲申述憂》詩序
禍結兵連
讀音: huò jié bīng lián
釋義: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出自: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造句: 壹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壹折)
用法: 壹去故鄉音耗絕,~,嬌鳳雛鸞沒信傳。 ◎元·無名氏《梧桐雨》第壹折
金戈鐵騎
讀音: jīn gē tiě qí
釋義: 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同“金戈鐵馬”。
出自: 清·汪琬《〈苑西集〉序》:“我太祖、太宗發祥之址,與夫金戈鐵騎百戰創業之區,皆所跋涉而導從。”
用法: ~連蕃漢,煙塵茄角滿關山。 ◎清·錢彩《說嶽全傳》第十五回
金戈鐵甲
讀音: jīn gē tiě jiǎ
釋義: 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同“金戈鐵馬”。
出自: 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他如今管領著金戈鐵甲,簇擁著鼓吹鳴笳,他雖是違條犯法,咱無甚勢劍銅鍘。”
用法: ~渡江來,紅粉青娥化作灰。 ◎清·方文《劉旋九招集韋園觀家伎》詩
連天烽火
讀音: lián tiān fēng huǒ
釋義: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出自: 漢·蔡邕《蔡中郎集·外紀上·漢書十誌疏》:“其時鮮卑連犯雲中五原,壹月之中烽火不絕,埃塵連天。”
造句: 無限傷心劫後話,連天烽火獨思君。(李大釗《南天動亂·適將去國,憶天問軍中詩》)
用法: 無限傷心劫後話,~獨思君。 ◎李大釗《南天動亂·適將去國,憶天問軍中詩》
龍戰魚駭
讀音: lóng zhàn yú hài
釋義: 比喻戰爭激烈。
龍戰玄黃
讀音: lóng zhàn xuán huáng
釋義: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同“龍血玄黃”。
出自: 茅盾《回憶之類》:“不過,當那壹聲焦雷打到我們面前時,童稚之心也曾歡喜而鼓舞,也曾睜大了驚異的眼睛,癡望著‘龍戰玄黃’的天地,好像這壹切本在意中,要來的總歸要來,而現在是終於來了而已。”
來好息師
讀音: lái hǎo xī shī
釋義: 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磨盾之暇
讀音: mó dùn zhī xiá
釋義: 暇:閑暇,余暇。指在戰爭的余暇。
破斧缺斨
讀音: pò fǔ quē zhōu
釋義: 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出自: 《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用法: 故~之後,袞衣繡裳,駐大師於徐兗之間,俾東夏無搖心。 ◎清·方苞《周公論》
戎馬倥傯
讀音: róng mǎ kǒng zǒng
釋義: 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矢石之難
讀音: shǐ shí zhī nán
釋義: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武器。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畏敵如虎
讀音: wèi dí rú hǔ
釋義: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壹般。
出自: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領導者們畏敵如虎,處處設防,節節抵禦。”
造句: 領導者們畏敵如虎,處處設防,節節抵禦。(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曉以大義
讀音: xiǎo yǐ dà yì
釋義: 曉:使人明白。把道理對人講清楚。
出自: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休兵罷戰
讀音: xiū bīng bà zhàn
釋義: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自: 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血肉相聯
釋義: 比喻關系極其親密。 毛澤東 《中國***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壹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產黨員,離開 中國 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 徐遲 《生命之樹常綠》:“他不僅和植物打交道,和動物、飛禽也取得了默契,而血肉相聯了。”亦作“ 血肉相連 ”。 聞捷
《布沙熱,我要為妳唱壹支歌》:“妳和黨的關系,不能不是這樣息息相關、血肉相連啊!”
迂回曲折
讀音: yū huí qū zhé
釋義: 迂回:回旋,環繞。彎彎曲曲,繞來繞去。常比喻事物發展的曲折性。
出自: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打破‘圍剿’的過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徑情直遂的。”
造句: 打破“圍剿”的過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徑情直遂的。(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以戰養戰
讀音: yǐ zhàn yǎng zhàn
釋義: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魚大水小
讀音: yú dà shuǐ xiǎo
釋義: 比喻生產不夠消費。也比喻機構臃腫,行動不靈。
出自: 毛澤東《〈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假若我們縮小自己的機構,使兵精政簡,我們的戰爭機構雖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魚大水小的矛盾,使我們的戰爭的機構適合戰爭的情況,我們就將顯得越發有力量……”
偃甲息兵
讀音: yǎn jiǎ xī bīng
釋義: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偃武休兵
讀音: yǎn wǔ xiū bīng
釋義: 停息武備,不事戰爭。同“偃武息戈”。
出自: 宋·嶽飛《乞解軍務第三劄子》:“今講好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休兵,可期歲月。”
止戈散馬
讀音: zhǐ gē sàn mǎ
釋義: 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指結束戰爭。
出自: 《北齊書·神武帝紀下》:“止戈散馬,各事家業。”
偃革倒戈
讀音: yǎn gé dǎo gē
釋義: 指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出自: 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壹》:“偃革倒戈,歸馬放牛,乃滅殷以後事;今楚漢相持,正是兵鋒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顧其為迂,何也?”
鑄甲銷戈
讀音: zhù jiǎ xiāo gē
釋義: 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出自: 明·劉基《丙申歲十月還鄉作》詩之七:“修文偃武君王意,鑄甲銷戈會有期。”
偃武櫜兵
讀音: yǎn wǔ gāo bīng
釋義: 停息武備,不事戰爭。同“偃武息戈”。
出自: 《北史·高允傳》:“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偃武息戈
讀音: yǎn wǔ xī gē
釋義: 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出自: 《後漢書·公孫述傳》:“囂(隗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出也。”
化整為零
讀音: huà zhěng wéi líng
釋義: 把壹個整體分成許多零散部分。
出自: 毛澤東《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壹般地說來,遊擊隊當分散使用,即所謂‘化整為零’。”
造句: 壹般地說來,遊擊隊當分散使用,即所謂“化整為零”。(毛澤東《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用法: 兼語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軍事方面
近義詞: 化零為整
反義詞: 化零為整
急轉直下
讀音: jí zhuǎn zhí xià
釋義: 形容形勢或文筆等突然轉變,並且很快地順勢發展下去。
出自: 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由於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
造句: 由於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突然轉變
近義詞: 大勢所趨
反義詞: 扶搖直下 相持不下
開臺鑼鼓
讀音: kāi tái luó gǔ
釋義: 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的開頭部分。也比喻壹個事件的開頭。
出自: 馬烽《〈呂梁英雄傳〉起頭的話》:“如今只寫壹個故事,雖然僅是壹個小村子裏的事情,但也可以看出晉綏解放區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中,艱苦鬥爭的輪廓。這些閑言淡語,只當作壹段開臺鑼鼓吧!”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比喻工作或運動的開頭
龍血玄黃
讀音: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釋義: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出自: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棄舊圖新
讀音: qì jiù tú xīn
釋義: 拋棄舊的,謀求新的。多指由壞的轉向好的,離開錯誤的道路走向正確的道路。
出自: 毛澤東《中國***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出岔子不可救藥者外,不是采取排斥態度,而是采取規勸態度,使之翻然改進,棄舊圖新。”
造句: 出岔子不可救藥者外,不是采取排斥態度,而是采取規勸態度,使之翻然改進,棄舊圖新。(毛澤東《中國***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 棄舊謀新 棄舊開新
反義詞: 同流合汙 壹意孤行
窮兵黷武
讀音: qióng bīng dú wǔ
釋義: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出自: 《三國誌·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造句: 王氏今降心納貢,願修舊好,明公乃欲窮兵黷武,殘滅同盟,天下其謂公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興師動眾
反義詞: 解甲歸田
散兵遊勇
讀音: sǎn bīng yóu yǒng
釋義: 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裏獨自行動的人。
出自: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著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壹切散兵遊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造句: 為著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壹切散兵遊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 殘兵敗將
反義詞: 堅甲利兵
速戰速決
讀音: sù zhàn sù jué
釋義: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自: 老舍《四世同堂》五壹:“戰爭已拖了壹年多,而壹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造句: 我們不管做什麽工作,都不要拖泥帶水,而要速戰速決。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含褒義
近義詞: 快刀斬亂麻
反義詞: 拖泥帶水
休養生息
讀音: xiū yǎng shēng xī
釋義: 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出自: 唐·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
造句: 許其修睦,因以罷兵,庶幾休養生息,各正性命,仰合於天心。(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宋紀高宗紹興十年》)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 安居樂業 養精蓄銳
反義詞: 動蕩不安 離鄉背井
以逸待勞
讀音: yǐ yì dài láo
釋義: 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出自: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造句: 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 養精蓄銳
反義詞: 疲於奔命
以戰去戰
讀音: yǐ zhàn qù zhàn
釋義: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自: 《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造句: 以戰去戰,盛王之道。(《後漢書·耿秉傳》)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以殺去殺
欲得而甘心
讀音: yù dé ér gān xīn
釋義: 想要弄到手才稱心滿意(多用於對人的報復或打擊)。
出自: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第三章第二節:“敵人早就視定遠、鎮遠為眼中釘,‘其所欲得而甘心者,亦惟定、鎮二船’。”
用法: 且即使陳炯明之對於文積不能平,至於倒戈,則所~者,文壹人之生命而已,而人民何與? ◎蔡東藩《民國演義》第壹百三十八回
枕戈寢甲
讀音: zhěn gē qǐn jiǎ
釋義: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出自: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常備不懈
近義詞: 枕戈待旦
反義詞: 高枕無憂
兵慌馬亂
讀音: bīng huāng mǎ luàn
釋義: 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出自: 明·陸華甫《雙鳳記》第二壹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壹路奔回氣尚喘。”
用法: 他的鋪夥既沒有犯任何的規矩,又趕上這~理應***患難的時候,他憑什麽無緣無故的辭退人家呢? ◎老舍《四世同堂》三八
兵拏禍結
讀音: bīng ná huò jié
釋義: 戰爭、災禍連續不斷。同“兵連禍結”。
出自: 《宋史·陳良祐傳》:“今遣使乃啟釁之端,萬壹敵騎犯邊,則民力困於供輸,州郡疲於調發,兵拏禍結,未有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