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編輯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
魏武帝(曹操)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非常口渴,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壹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聽了後,嘴裏的口水都流了出來,曹操利用這個辦法促使部隊盡快趕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引證解釋編輯
①無名氏《桃花女》第二折:“妳休言語,怎成合,可正是。”
②元 賈仲名《對玉梳》:“妳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2]
③明 施耐庵《水滸傳》五十壹回:“官人今日見壹文也無,提甚三五兩銀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畫餅充饑。”
④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卻那裏得這銀子來。只好望梅止渴,畫餅充饑。”
⑤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壹卷:“三巧兒叫買辦的,把三分銀子打發他去,歡天喜地上樓去了。真所謂望梅止渴,畫餅充饑。”
⑥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⑦茅盾《路》七:“騙誰呀,妳是在那裏望梅止渴。”
⑧馬南邨《燕山夜話·有書趕快讀》:“如果現在丟開這些基本的書籍不認真苦讀,壹心想找秘本,只恐望梅止渴,無濟於事。”
歷史沿革
關於曹操望梅止渴歷史上對其評價褒貶不壹,有人說這是壹種智慧,也有人說這是曹操奸詐之處。許多文人因探尋 “望梅止渴”的歷史來到含山縣梅山村,留下了不同看法的詩篇。《輿地紀勝》卷四十八和州載“王安石詩雲:‘’將軍馬上設良謀,遙望青山指梅樹。日往月來時已久,萬古千秋名未朽”。明代詩人戴重的《梅山梅花》寫道:“千裏吳江春水深,許君飲馬望江潯,空山花樹無人跡,枉被曹瞞指到今”。清康熙趙燦(含山縣誌修撰者)有《懷梅山古跡》詩雲:“人望影婆娑,扶筇嘆未過。睛雲穿鬥漢,蕭寺結煙蘿,色泛金尊滿,分光綠野多。當年消渴處,到此渴消麽”。清和州太守揚繼芳《梅山》:“鳥啼帶雨?煙樹,雲是曹阿瞞止渴處。白草黃梅成古今,青山碧水自朝暮”。清知府許暢《登樓望梅山》:“此地曾經魏武過,雄風仿佛寄層巒”。
明朝·萬歷年《和州誌》記載,梅山上原建有“止渴”亭,梅山庵,和州同知胡永成有《止渴亭記》。清康熙《含山縣誌》記載:“梅山塔,梅山有石峰峭立,為庸術謬鑿,士民扼腕多年,至明萬歷乙卯(1675年)知縣鄒益,始虛采公論,力繼成之,惜工未竟……州人戴重有《梅山記》”。梅山庵今為梅山寺位於梅山腳下約2公裏處。離梅山寺不遠的烏龜坡南側有壹處石壁,平整光潔,上刻有“曹操行師至此望梅止渴”。梅山塔清建成有11層,高30余米,青磚砌成,塔頂門楣上書“貫月參天”四字,後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