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秦穆公的故事秦穆公的故事介紹

秦穆公的故事秦穆公的故事介紹

1、問賢伯樂

秦穆公問伯樂說:“妳的年紀已經這麽老了,子孫中還有能夠派出去挑選良馬的人嗎?”

伯樂回答說:“良馬能夠從外表的體態、筋骨看出來。我有個曾經同我壹塊挑擔賣柴的朋友,名叫九方臯,這個人相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請您接見他。”

秦穆公接見九方臯,派他外出挑選千裏馬。

三個月後回來,向穆公報告說:“挑選到了,在沙丘那裏。”

秦穆公說:“什麽樣的馬呀?”

九方臯回答說:“母馬,毛色純黃。”

秦穆公派人去牽馬,卻是公馬,毛色純黑。穆公不高興,叫伯樂進來,說:“妳所推薦去挑選馬的人,競然連馬的毛色是什麽、公母都分辨不出來,又哪裏談得上能挑選良馬千裏馬呢?”

伯樂長嘆壹聲,說:“達到這樣壹種地步了啊!這正是相馬能力超過我千萬倍而難以計數的地方哩。如九方臯之所看視的,是天機不顯的妙處,掌握的是內質之精,往往忽略外表之粗,重在蘊藏體內的力量而忽略表現在體外的現象見到的乃是天機妙處,不去看那些可以不看的毛色公母之類;只看所應當看的關鍵之處,而有意不看那些不必看的地方。九方臯的相馬本事,在於尋找到比壹般良馬可貴的妙處。”九方臯選定的馬牽來了,果然是壹匹天下難得的千裏馬。

2、羊皮換賢

秦穆公打聽到百裏奚的下落,備了壹份厚禮,想派人去請求楚成王把百裏奚送到秦國來。

公孫支說:“這可萬萬使不得,楚國讓百裏奚看馬,是因為不知他是個賢能之士。如果您用這麽貴重的禮物去換他回來,不就等於告訴楚王,妳想重用百裏奚嗎?那楚王還肯放他走嗎?”秦穆公問:“那妳說說怎樣弄他回來?”公孫支答道:“應該按照壹般奴仆的價錢,花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來。”於是秦穆公派壹位使者奉命去見楚王,說:“我們有個奴隸叫百裏奚,他犯了法,躲到貴國來了,請讓我們把他贖回去辦罪。”說著獻上五張黑色的上等羊皮。

楚成王就命令把百裏奚裝上囚車,讓秦國使者帶回去。秦穆公親自召見百裏奚,是個七十歲的老頭,不覺脫口而出道:“可惜啊,年紀太大了。”百裏奚說:“大王,如果您讓我追逐天上的飛鳥,或者去捕捉猛獸,臣確實太老了;但如果和大王您壹起商討國家大事,臣還不算老呢。”秦穆公趙任好壹聽,不由肅然起敬道:“我想讓秦國超過其他的國家,您有什麽辦法嗎?”百裏奚說:“秦國雖在邊陲地區,但地勢險要,兵馬強悍,進可以攻,退利於守,我們要充分利用自己有利的條件,乘機而進。”秦穆公聽了,覺得百裏奚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封他為上卿,治理國事。誰知百裏奚連連擺手說:“大王,臣有個朋友叫蹇叔,他的才能遠遠勝過我,請大王封他為上卿吧。”秦穆公壹聽還有比百裏奚更能幹的人,連忙派使者帶著重金,到蹇叔隱居的地方請他出山。

蹇叔為了讓自己的好友百裏奚能安心地留在秦國佐政,便隨著使者來到了秦國。秦穆公高興極了,他對蹇叔說:“百裏奚多次對我說到妳的才能,我很想聽聽妳的意見。”蹇叔說:“秦國之所以不能立於強國之中,主要是威德不夠。”秦穆公趙任好說:“那麽怎樣才能做到呢?”蹇叔說:“治法要嚴,別的國家就不敢欺負您;對百姓要寬容,人民就會擁護您。要想國家強盛,必須教民禮節,貴賤分明,賞罰公正,不能貪心,也不能急躁。我看許多強國,霸業已經衰退,秦國壹步壹步富強起來,稱霸的日子就不遠了。”

秦穆公被蹇叔的壹番話說得心服口服,心花怒放,於是封百裏奚為左庶長,蹇叔為右庶長,稱為“二相”。五張羊皮換來五位賢人的事,後來成為千古佳話。

3、穆公亡馬

秦穆公在岐山有壹個王室牧場,飼養著各式各樣的名馬,有壹天幾匹馬突然逃跑,管理名馬的牧官大為驚恐,如果被主公知道,便要斬首,因此四處尋找,結果在山下附近的農村找到了部分疑似馬的骨頭,心想壹定是被這些農民吃掉了,秦穆公的牧官於是大為憤怒,把這三百個農民全部判死刑,交給秦穆公定奪。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於是帶著這些農民向穆公報告說,很對不起,這些農民把名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們死刑。秦穆公聽了不但不怒,還說這幾匹名馬是精肉質,就賞賜給他們酒。結果這三百個農人免除了死刑,撿回壹條命高興的回家,心裏永遠感謝穆公的恩德。

秦穆公與晉惠公交戰,平常在戰場上戰無不勝的秦穆公,這次卻沖得太厲害,陷入絕境,士兵被敵軍包圍,眼看快被消滅,穆公已認識到自己有戰死的可能性。這時敵軍的壹角開始崩裂,壹群騎馬的部隊沖進來,靠近秦穆公的軍隊協助戰鬥,這些不知從哪裏來的部隊非常勇猛,只見晉軍節節敗退最後撤走了,援軍保護秦穆公脫離險境。到達安全地點後,秦穆公向這些勇敢善戰的士兵敬禮,並問他們是何方的軍隊?他們回答說:我們是從前吃了您的名馬,而被赦免死罪的農民。這些農民比穆公的部隊更勇猛,他們是為了報答救命之恩才拼命奮戰。秦穆公的得救,完全是他以前救三百條性命的恩德救了自己。

4、短兵相接

秦穆公是位治軍有方的人。秦人自古就有養馬的傳統,可以說是個馬背上的民族。秦穆公當政後,發揮這壹優勢,建立騎兵部隊並為每壹位士兵配備壹把匕首。這比趙武靈王趙雍胡服騎射的改制要早得多。成語“短兵相接”亦因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