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盡弓藏。
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鳥盡弓藏"的原義鳥打完了,就把弓收藏起來;舊時用來比喻封建帝王取得政權之後,功臣遭到廢棄或殺害;後比喻目的達到後,將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壹腳踢開。是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常與"兔死狗烹"連用;含貶義。
成語寓意: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觸目驚心的八個字,讓人感到砭人骨髓的寒涼與恐怖。然而,這就是歷史的真實與殘酷,曾經壹次次在歷史的舞臺上上演。
功高蓋世,無可賞賜,只有"賜"死,壹了百了,從而根除可能出現的後患。其實這樣做是壹個很大的悖論,有時非但不能根除後患,反而導致新患的出現。
比如,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給皇孫朱允炆掃除後患,大殺功臣,後來燕王起兵靖難時,朝廷幾乎無將可派,結果讓朱棣比較輕易就奪取了朱允炆的皇位。為他人做事的同時,也要為自己預留出壹條後路,這未嘗不是壹種有效的處世哲學,要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成語故事:
公元前475年,經過十數年的臥薪嘗膽,越國終於恢復了國力,越王勾踐大舉伐吳,大破吳軍。吳王夫差無奈,只好派太宰伯嚭去向勾踐告饒求和。勾踐想起過去的事,有點動心,但範蠡卻不同意。他勸越王不要留下後患。
於是,勾踐拒絕了吳王的求和,繼續攻打吳都姑蘇。伯嚭首先投降,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用衣服遮住了自己的臉,自殺了。
勾踐做了霸主,開了個慶功大會,大賞功臣。可是滿朝文武,恰恰少了個功勞最大的範蠡。原來,範蠡已經與西施在壹天深夜,悄悄地乘著壹只小船,離開越國,遠走他鄉了。
範蠡在臨走前,給他***患難的老友文種留下了壹封信,信中說:"飛鳥打完,再好的弓箭也要藏起來了;兔子打完了,就輪到將獵狗煮來吃了。
越王這個人,只可以同別人壹起***患難,不可以同別人***享富貴,妳還是趕快走吧。"文種看完,覺得範蠡說得有道理,就以生病為借口,不去上早朝了。但是過了不久,越王聽信讒言,疑心文種要謀反,就派人送給文種壹把劍。
文種壹看,原來正是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寶劍。他頓時明白了越王的意思,感嘆道:"我悔不該不聽範蠡的勸告啊。"於是便拿起劍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