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形容打仗的成語
1.成語: 馬革裹屍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釋: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舉例造句: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說。
2.成語: 白骨露野
拼音: bái gǔ lù yě
解釋: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贊成的悲劇景象。
出處: 三國·魏·曹操《蒿裏行》詩:“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舉例造句: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3.成語: 槍林彈雨
拼音: qiāng lín dàn yǔ
解釋: 槍桿象樹林,子彈象下雨。形容戰鬥激烈。
出處: 清·百壹居士《壺天錄》下卷:“營兵往捕,不知虎穴所在,後乃得知某姓空舍中,相聚燃擊,槍林彈雨中,虎乃斃。”
舉例造句: 因為參加各種運動,是甚至於像這次壹樣,要‘冒槍林彈雨的險,受踐踏死傷之苦’的。
4.成語: 炮火連天
拼音: pào huǒ lián tiān
解釋: 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出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九回:“他父子並唐僧在城樓上點劄,旌旗蔽日,炮火連天。”
舉例造句: 這不過演放兩三響已經這樣了,何況炮火連天,親臨大敵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5.成語: 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舉例造句: 在這四面楚歌裏,憑妳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2. 描寫“戰爭激烈”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槍林彈雨、槍林刀樹、狼煙四起、炮火連天、屍橫遍野等。
壹、槍林彈雨 [ qiāng lín dàn yǔ ]
槍桿像樹林,子彈像下雨。形容戰鬥激烈。
出處:馮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槍林彈雨戰火紛飛的日子,江水山覺得還是才開始,卻壹晃就過去了四年多。”
二、槍林刀樹 [ qiāng lín dāo shù ]
猶言刀槍林立。形容激烈戰鬥的場面。
出處:清·無名氏《木蘭從軍·陷陣》:“來見這,槍林刀樹,殺人如麻。”
三、狼煙四起 [ láng yān sì qǐ ]
四處有報警的烽火,指邊疆不平靖。
出處:明·沈采《千金記·宵征》:“如今狼煙四起,虎鬥龍爭,我到街坊上打聽楚國招兵文榜消息。”
四、炮火連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形容正處在激烈的戰爭狀態。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繼之又道:‘這不過演放兩三響已經這樣了,何況炮火連天,親臨大敵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五、屍橫遍野 [ shī héng biàn yě ]
屍體到處橫著。形容死者極多。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直殺到天明,卻才收軍。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3. 形容戰爭勝利的成語,關於戰爭的成語有哪些
捷報頻傳——捷報:勝利的消息;頻:屢次。勝利的消息不斷地傳來。
百戰百勝——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百戰不殆——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壹切障礙全被掃除。
大獲全勝——獲:擒獲俘虜,奪取敵方輜重;全:完全。形容獲得完全的勝利。
勢如破竹——勢:氣勢,威力。形勢就象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後,下面各節順著刀勢就分開了。
馬到成功——形容工作剛開始就取得成功。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壹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屢戰屢勝——屢次戰鬥屢次勝利,形容戰爭勝利是常事。
旗開得勝——剛壹打開旗幟進入戰鬥,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壹開始,就取得好成績。
所向無敵——敵:抵擋。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誰也抵擋不住。形容力量強大,無往不勝。
高奏凱歌——高唱著勝利的歌。
節節勝利——壹次又壹次的勝利。
凱旋而歸——戰爭勝利後返回。
無堅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強大,沒有什麽堅固的東西不能摧毀。
舉世無敵——全世界沒有能勝得過的。
無往不勝——論到哪兒都勝利。
立於不敗之地——立於:處在;比喻自己處在壹個永不失敗的地位。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軍隊的壹種素質。意為進攻,沒有攻不下的城池;作戰,沒有不取得勝利的仗,百戰百勝。
戰爭的成語 :
馬革裹屍、
草木皆兵、
有勇無謀、
四面楚歌、
紙上談兵、
赤膊上陣、
全民皆兵、
圍魏救趙、
揭竿而起、
堅壁清野、
破釜沈舟、
用兵如神、
兵荒馬亂、
槍林彈雨、
兵連禍結、
炮火連天、
白骨露野
4. 形容戰爭激烈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戰爭激烈的成語有:
赤壁鏖兵、彈雨槍林、槍林彈雨、烽火連天、炮火連天。
5. 打仗的成語有哪些
關於戰鬥的成語 :
馬革裹屍、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圍魏救趙、
堅壁清野、
揭竿而起、
有勇無謀、
赤膊上陣、
全民皆兵、
用兵如神、
烏合之眾、
打草驚蛇
6. 求形容上戰場打仗時的詞,成語。
巾幗不讓須眉
英姿颯爽虎入羊群,無人之境,余勇可賈,所向披靡
7. 描寫打仗的成語
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鞍馬之勞 鞍馬:鞍子和馬,指長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戰鬥的勞苦。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二回:“耳不聞兵戈之聲,眼不見伐之事,身不受鞍馬之勞,心不懸勝敗之擾。”
被甲執兵 甲:古代打仗時軍人穿的護身衣服。兵:兵器。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吾見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氣幹,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兵,以衛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
兵聞拙速 指用兵打仗當求速勝而不計戰法的巧拙。
出處:《孫子·作戰》:“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不敗之地 原意是指善於打仗的就有取勝的把握,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後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處:《孫子·軍形》:“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單槍匹馬 原指打仗時壹個人上陣。比喻行動沒人幫助。
出處: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倒置幹戈 把武器收藏起來,不再打仗。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倒置幹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鬥而鑄兵 臨到打仗才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同“鬥而鑄錐”。
出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呼?”壹本作“鬥而鑄兵”。
鬥而鑄錐 臨到打仗才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
出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呼?”
解甲歸田 解:脫下;甲:古代將士打仗時穿的戰服。脫下軍裝,回家種地。指戰士退伍還鄉。
出處:高陽《清宮外史》上冊:“同時有些宿將,解甲歸田以後,大起園林,廣置姬妾,正在享福。”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臨陣磨刀 臨:到、快要;陣:上陣打仗。到快要上陣打仗時才磨刀磨槍。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臨陣磨槍 臨:到,快要;陣:陣地、戰場;槍:指梭鏢、長矛壹類的武器。到了快要上陣打仗的時候才磨刀擦槍。比喻事到臨頭才匆忙準備。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臨陣脫逃 臨到打仗時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緊要關頭退縮逃避。
出處:明·徐光啟《疏辯》:“在法,初逃者從重捆打,再逃則斬矣;臨陣脫逃,初次即斬矣,亦求危其怨乎。”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馬入華山 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出處:《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壹二千人。”
匹馬單槍 原指打仗時壹個人上陣。現比喻行動沒有人幫助。
出處: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有勇無謀 只有勇氣,沒有計謀。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沖,缺乏計劃,不講策略。
出處:唐·陸贄《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王)武俊蕃種,有勇無謀。”
戰不旋踵 旋:轉。踵:腳後跟。打仗時不向後轉。形容勇猛向前。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紙上談兵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化幹戈為玉帛 幹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指和好。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如入無人之境 境:地方。象到了沒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節節勝利,沒有遇到抵抗。
出處:宋·歐陽修《再論置兵禦賊劄子》:“及壹旦王倫張海等相繼而起,入州入縣,如入無人之境。”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出處:唐《敦煌變文集·卷壹·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養兵千日,用兵壹時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壹下用出來。
出處:《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壹日而不備。”
養兵千日,用在壹朝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壹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壹朝”。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壹回:“盧俊義聽了大怒道:‘養兵千日,用在壹朝!我要妳跟我去走壹遭,妳便有許多推故。’”
養軍千日,用軍壹時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壹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壹朝”。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我養軍千日,用軍壹時。空有滿朝文武,那壹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養軍千日,用在壹朝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壹旦用兵打仗。
出處:《秦並六國平話》卷上:“王賁啟奏曰:‘告陛下,養軍千日,用在壹朝。’”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主公,可不道,養軍千日,用在壹朝。為臣子要盡忠報國也呵!”
養軍千日,用在壹時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壹下用出來。
出處:《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壹日而不備。”
運用之妙,存乎壹心 意思是擺好陣勢以後出戰,這是打仗的常規,但運用的巧妙靈活,全在於善於思考。指高超的指揮作戰的藝術。
出處:《宋史·嶽飛傳》記載,嶽飛對宗澤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壹心。”
8. 形容"戰爭慘烈"的成語有哪些
赤地千裏、硝雲彈雨、各自為戰、槍林彈雨、刀折矢盡、風塵之變、不戰而潰、肝髓流野、白骨露野、炮火連天
9. 描寫戰爭場面的詞語
硝煙彌漫
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草木皆兵
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
打草驚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
聲東擊西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
揭竿而起
槍
槍林彈雨
單槍匹馬
荷槍實彈
唇槍舌劍
臨陣磨槍
彈
彈盡糧絕
彈丸之地
槍林彈雨
明珠彈雀
荷槍實彈
刀
刀光劍影
刀山火海
牛刀小試
大刀闊斧
心如刀割
劍
劍拔弩張
刀光劍影
口蜜腹劍
唇槍舌劍
車
前車之鑒
懷水車薪
丟卒保車
螳臂擋車
學富五車
閉門造車
旗
旗開得勝
旗鼓相當
偃旗息鼓
重裝旗鼓
順風扯旗
鼓
壹鼓作氣
膠柱鼓瑟
歡欣鼓舞
打退堂鼓
偃旗息鼓
重裝旗鼓
弓
驚弓之鳥
杯弓蛇影
鳥盡弓藏
左右開弓
陣
臨陣脫逃
嚴陣以待
臨陣磨槍
沖鋒陷陣
戰
百戰百勝
三戰三北
速戰速決
轉戰千裏
背水壹戰
決壹死戰
南征北戰
能征慣戰
10. 形容開戰的成語
草木皆兵、圍魏救趙、運籌帷幄、退避三舍、如火如荼、馬革裹屍、勢內如破竹、調虎離山、
兵荒馬亂容、枕戈待旦、赤膊上陣、窮兵黷武、百戰百勝、戰無不克、速戰速決 、烏合之眾、
屢戰屢敗、血戰到底、以戰養戰、短兵相接、打草驚蛇、各自為戰、孤軍奮戰、南征北戰、
驍勇善戰、四面楚歌、勇冠三軍、浴血奮戰、紙上談兵、城下之盟、用兵如神、同仇敵愾、
暗度陳倉、胡服騎射、炮火連天、有勇無謀、烽煙四起、步步為營、刀光劍影、槍林彈雨、
全民皆兵、金戈鐵馬、血肉橫飛、硝煙彌漫、風聲鶴唳、聲東擊西、揭竿而起、堅壁清野、
破釜沈舟、背水壹戰、出奇制勝、兵戎相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刀劍無眼、偃甲息兵、
倒戈相向、上兵伐謀、窮兵黷武、腹背受敵、大獲全勝、遠交近攻、單槍匹馬、秣馬厲兵、
招兵買馬、人仰馬翻、汗馬功勞、戰火紛飛、千軍萬馬、沖鋒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