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文中的“鰥”、“寡”、“孤”、“獨”、“廢疾”分別指什麽

文中的“鰥”、“寡”、“孤”、“獨”、“廢疾”分別指什麽

鰥:無妻或喪妻的男人,即鰥夫。

寡:婦女死了丈夫,即寡婦。

孤: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的孩子,即孤兒、孤女。

廢疾:指有殘疾而不能作事的人,如患有聾、啞、瞎、四肢殘缺、神經失常,或長期患病的人。

這句話選自《禮記·禮運》,原文為“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翻譯為:人們不單要奉養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也要使老年人能安享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孩子能順利地成長,社會達到壹種理想的狀態,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

在現代語意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即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及福利制度,養老助殘救孤、關愛孤寡老人等,從而使社會和諧穩定美好,人人豐衣足食。

擴展資料:

“鰥寡孤獨”後來演變成壹個成語故事。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為“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 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意思是說,孟子認為君王要試行仁政,除給予當官的優惠外,也對鰥夫、寡婦、獨夫、孤兒這種無助的人特殊照顧,因為這四種人是天下無依無靠、走投無路的老百姓。

光明日報—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同體

百度百科—鰥寡孤獨

百度百科—大道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