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的成語有:半上半下,半半路路,半饑半飽。2:詞性是、名詞。3:結構是、月(獨體結構)半(獨體結構)。4:註音是、ㄩㄝ_ㄅㄢ_。5:拼音是、yuèbàn。
月半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月半yuèbàn。(1)每月的第十五日。
二、引證解釋
⒈指農歷每月十五日。引《儀禮·士喪禮》:“月半不殷奠。”《晉書·溫嶠傳》:“_重與侃書曰:‘_謂軍有進而無退,宜增而不可減。近已移檄遠近,言於盟府,_後月半大舉。’”《書·胤征》“先時者殺無赦”唐孔穎達疏:“當月之中,日月相望,故以月半為望,望去晦朔皆不滿十五日也。”《金瓶梅詞話》第五四回:“那韓金_吃素,再不用葷,只吃小菜,伯爵道:‘今日又不是初壹月半,喬作衙甚的?’”清顧炎武《日知錄·月半》:“今人謂十五為月半。”⒉借指“十五”。引宋辛棄疾《蝶戀花·席上贈楊濟翁侍兒》詞:“小小年華才月半。羅幕春風,幸自無人見。”⒊月亮之半。指弦月,半圓之月。引《釋名·釋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壹旁曲,壹旁直,若張弓施弦也。”清顧炎武《日知錄·月半》:“然亦有以上下弦為月半者所謂月半者,弦也。《禮》經之所謂月半者,望也。弦曰半以月體而言之,望曰半以日數而言之也。”
三、國語詞典
陰歷每月十五日。詞語翻譯英語15thofthemonth法語15dumois,milieudumois
四、網絡解釋
月半(粵北風俗)月半yuèbàn[the15thdayofamonth]每月的第十五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月半”,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但是有的地方民俗是不壹樣的比如鄂西地區的月半是農歷七月十二。時間:七月初壹至十二,這邊叫“過月半”,過節的意思活動特色:湖北恩施、宜都、長陽、五峰、秭歸等土家族地區的人很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歷七月十二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壹至十二,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並楊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民國時期,地方士紳還於月半節作盂蘭盆會,流放蓮燈於清江,並以香、燭遍插小徑,謂之路燭,化錢於野外,施給孤魂遊鬼。建國後此類迷信活動逐漸消失,但農村群眾依然重視過月半,屆時接回出嫁姑娘團聚壹日,已相沿成習。湖北孝感地區,月半也是元宵節的壹種說法,“月半”即正月的壹半。
關於月半的詩詞
《浣溪紗·玉瘦花涼月半弓》《安平渡口·半船明月半蓬煙》《關山月·兔月半輪明》
關於月半的詩句
新月半明半暗半船明月半蓬煙半鋤明月半鋤雲
關於月半的詞語
月銜半規
關於月半的造句
1、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衣上酒痕詩裏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晏幾道
2、應氏於是選了幾件短折鬼泛泛穿的破舊衣服,又暗暗地拿了二兩銀子,打成壹個藍布負擔,等到七月半,鬼門開,陰間鬼魂都去陽間尋找替身的大好時機,把短折鬼送出鬼門關。
3、祝願適逢清明節:妳我情誼深似鐵,清澈見底山澗水,明朗如晝月半夜。佳期苦短離別長,節日歡聚不願歇。快馬加鞭創事業,樂觀心態看壹切。
4、時序易過,晃晃又到了中秋,歲歲月圓,月月月半,道不盡心底零零整整的牽絆,寂寞中,沒有輕重,任月色似水,禪思落定,獨守清涼,期待!
5、中元節古時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民間俗稱“鬼節”、“亡人節”,時間在農歷七月半。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月半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