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後炮是詞語,不是成語。
拼音:mǎ hòu pào
意思是比喻事後才采取措施,但已無濟於事。
出處: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今日軍師升帳,大哥須要計較此事,不要做了馬後炮,弄的遲了。”
釋義: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今天軍師升帳,大哥壹定要對此事有個打算,不要事後才采取措施,那就來不及了。”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比喻不及時的舉動。
近義詞:事後諸葛亮、賊去關門
擴展資料:
中國象棋術語:
將馬的壹邊和另壹邊在同壹條線或水平線上,壹步壹步地分開,然後將槍用在馬的後面,稱為“槍後”。在比賽的最後或中間階段是壹個強有力的動作。
在國際象棋中,事後諸葛亮是殺敵的基本方法。進攻的馬、槍和敵將軍(以下簡稱敵將軍)是同壹戰線。
進攻的槍和敵人的將軍之間只有壹匹馬,進攻的馬和敵人之間也只有壹點。攻擊馬的槍的距離可以是任何可能的情況。
此時的槍口正壹般,在敵人的防線上,三個兒子無論如何都會在槍口的射程內出擊;如果敵人朝垂直於三子的方向移動,馬就會踩在敵人身上(這匹馬屬於統治者)。唯壹的解決辦法是直接吃掉對手的槍,或者填補兩槍之間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