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語言文字差錯

語言文字差錯

“演小姑子的,演姐姐的,演姐夫的……沒空壹壹品評了,那個表演層次的豐富,內心把握的精準,簡直出神入話了。”

“出神入話”應寫成“出神入化”。

“出神入化”是個成語。神,指神妙的境地;化,指化境,即壹種極高的境界。“出神入化”形容文學、藝術等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界。上述引文想要表達的,是《父母愛情》這部劇中的演員演技高超,能把劇中人物的精神、性格、心態準確地展現給觀眾,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令人信服。

以“出神入化”來稱贊他們的演技,是非常合適的。

?

“綢面鏡子、古風扇子以及紅豆手鏈,韓國遊客放下那個,又拿起這個,愛不釋手……精致小物換成了壹張張韓幣,攤主韓宇飛笑魘如花。”

“笑魘如花”錯了,應是“笑靨如花”。

靨,讀yè,義為面頰上的小圓窩,俗稱酒窩。“笑靨”既可指酒窩,如郁達夫《沈淪》:“笑起來的時候,面上有兩顆笑靨。”也可用來泛稱笑臉、笑容,如巴金《秋》:“蕓也常常保持著她的笑靨。”

生活中,我們常用“笑靨如花”形容人的笑臉像花壹樣美麗燦爛。

魘,讀yǎn,本義為夢中驚駭、惡夢,引申有迷夢、迷惑、妖邪等義。漢語中沒有“笑魘”的說法。

將“靨”誤作“魘”,應是形近致誤。

?

“‘現代修正主義者’為郭小川鳴冤叫屈的消息傳入國內,郭就坐不住了,慌恐中急蹴了壹篇文章——《不值壹駁》,表明‘自己的態度’……”

這裏的“急蹴”壹詞應改為“急就”。

“就”有很多義項,可以表達成功、完成之義。《老殘遊記》第十七回:“老殘已在紙上如說寫就。”所謂“急就”便是速成、倉促而成的意思。葉聖陶《某城紀事》:“仲篪說完他的急就的計劃,結句說:我們至親,壹定可以幫忙吧?”上述文章中說郭小川因慌恐而立刻寫了篇文章,正可謂“急就”。

蹴,讀cù,從足就聲,義為踩、踢、追逐。文章是“急蹴”不出來的。

?

“女人麻利地舞動著雙臂,用特制的釵子把紅薯葉從開水裏撈起,稍微瀝下水後,丟進旁邊的缸裏,動作嫻熟而有節奏。”

“釵子”應為“叉子”。

釵子是壹種首飾,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而成。壹般用它來綰住頭發,也有人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用釵子從開水中撈紅薯葉,不但難以撈出,還容易把人燙傷。況且,現今女性壹般也不用釵子了,更無人“特制”釵子去從開水裏撈東西。而叉子是壹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長齒,另壹端有或長或短的便於手握之柄的器具。用來從開水中撈紅薯葉的該是“叉子”,“特制”的應當更好用。

?

“合浦環珠,時弊清除為國本”。

這裏“環珠”寫錯了,應是“還珠”。

合浦還珠”的典故源自東漢孟嘗的事跡。《後漢書·循吏傳·孟嘗》中記載:合浦原來盛產蚌珠,當地百姓以采珠為生,因原來的官吏趁機貪索,使得珠民大肆捕撈,導致蚌珠產量越來越少,人們誤以為珠蚌遷往了他地。孟嘗任合浦太守後,改革前弊,蚌珠生產又恢復了正常,人們以為珠蚌又從他地回來了。後來用“合浦還珠”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復歸。亦作“合浦珠還”“還珠合浦”等。

如元代王舉之《送友赴都》:“千裏攜書,賦溫潤荊山進玉,吐宮商合浦還珠。”

將“還”誤作“環”,應是音同形近致誤。

?

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楹,出郭登高。

這“攜楹”應是“攜榼”之誤。

榼,讀作kē,是古代盛酒或者貯水的器具,泛指盒類容器。《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承飲。”榼與壺,都是可以盛酒水的器具,古人重陽登高確有“提壺攜榼”的習慣。

楹,讀作yíng,指廳堂的前柱,也泛指柱子。

重陽登高幹嗎要“攜楹”呢?

?

“眼下只好把研究生畢業後第壹次返回母校的議論拿出來,供諸位拜讀和批評。”

能說“供諸位拜讀”嗎?當然不能。

拜,是表示恭敬的壹種禮節。行禮時下跪,低頭與腰平,兩手至地,後用為行禮的通稱。用作敬辭,用在自己的動作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如拜托、拜讀等。“拜讀”指自己閱讀別人的作品或書信,含有對他人的尊敬之情。冰心《晚晴集·悼郭老》:“我在二十年代,就拜讀過郭老的新詩。”

將自己在某個座談會上的發言整理成文,而讓他人“拜讀”,這顯然不明“拜讀”的意思和用法。

?

“主體漢字的下方特別提示學生要掌握漢字肩架結構的特點……”

這裏的“肩架”應為“間架”。

間架,本指房屋的結構形式,常用來比喻文章、方案等的結構、布局。後也借指漢字書寫的筆畫結構。

在攝像器材中,有種和攝像機組合在壹起後可用肩馱起的支架,被稱作“肩架”。

?

“王久辛的抒情長詩不但在思想上追求神思高遠,含蘊豐瞻,而且呼應這種思想上的裂變……”

這裏“豐瞻”錯了,改用“豐贍”才對。

贍,音shàn,本義為供給、供養,後又有充足、足夠之義。豐贍,即豐富、充足。上述文章中稱贊王久辛的抒情長詩在思想上追求高境界,內涵豐富,稱其“含蘊豐贍”恰如其分。

瞻,音zhān,義為看、望,後引申有尊仰、敬視的意思。“瞻”與豐富、充足無關。誤“贍”為“瞻”,應是形似致誤。

?

“這時卻離鸞別鳳,勞雁分飛了。”

文中的“勞雁分飛”錯了,正確的應是“勞燕分飛”。

成語“勞燕分飛”出自《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伯勞是壹種鳥,是伯勞屬鳥的通稱,亦作“博勞”,喙強而銳利,食大型昆蟲以及蛙、蜥蜴或小型鳥獸等。詩句的原義是伯勞鳥向東飛,燕向西飛。後以“勞燕分飛”比喻別離,多指夫妻。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九:“兄弟姊妹呢,有的在南,有的在北,勞燕分飛,寄人籬下。”

按成語出典的原文,應該是“燕”而非“雁”。且中國常見的伯勞和雁的體形差異很大:中國常見的棕背伯勞體長約28厘米,而中國常見的鴻雁雄鳥體長達82厘米。伯勞與雁分飛?恐怕有些不相稱。燕體形較小,常見的家燕體長在18厘米左右,且與伯勞同屬於雀形目,伯勞與燕壹同列舉才合適。

?

“學生通過對塊狀結構的議論文學習,建起了議論文的閱讀圖示。”

其中的“圖示”應為“圖式”。

圖式,是壹個心理學術語,指人腦中的知識經驗的網絡。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人腦中的知識經驗網絡會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形成新的網絡。而圖示,指利用圖形標示或顯示,如火災自救法圖示。

不難看出,上述文章表述的並不是用“圖”把議論文的結構展示出來,而是指學生通過拓展閱讀,與議論文閱讀有關的知識經驗越來越豐富,在頭腦中構建起了新的認知“圖式”。

?

“入境居留關系(入境時間、護照號碼、護照發行時間、居留資格……)”。

護照是國家主管機關發給出國執行任務、旅行或在國外居住的本國公民的證件,以證明其國籍和身份。與護照對應的相關動詞應是“簽發”,有簽發日期、簽發地點、簽發機關等項。

公民出入國境時,要辦理“簽證”,這是國家主管機關在本國或外國公民所持的護照或其他旅行證件上簽註、蓋印,表示準其出入本國國境。據此可知,護照中記載著簽發日期、簽證日期。

“發行”讀作fāxíng時,原有啟程、出發的意思,後表示發出新印制的貨幣、債券或新上市的書報、郵票、電影等。讀作fāháng時,舊指把貨物發交“行”家,即過去買賣商貨的媒介處,現指批發。護照既不能流通傳布,更不準銷售批發,理所當然不是“發行”的。

?

?“嚴明紀律是打贏疫情狙擊戰的關鍵。”

所謂“狙擊”,指的是暗中埋伏、伺機襲擊,這是壹種偷襲的作戰方式。如果防疫戰是“狙擊戰”,那麽奮戰在壹線的白衣戰士就都是狙擊手了。此說顯然荒唐,醫護人員何曾用出其不意的偷襲方式去防疫呢?這樣做也不會有什麽效果。

防疫是壹場防禦的戰鬥,這次全國人民都參與的其實是“阻擊戰”。

? “阻”,即阻止、阻擋,“阻擊”就是以防禦手段阻止對方的行動,是公開的對抗和較量,目的是阻敵前進、斷敵退路。

?壹起編校(公眾號)與妳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