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篆刻家之李流芳篆刻講堂八十
李流芳(公元壹五七五~公元壹六二九),字茂宰,又字長衡,號檀園,別署香海、泡庵,晚年號慎娛居士、檀園老人等,江蘇嘉定人。萬歷丙午舉人,工詩文,亦工書法,擅長繪畫。治印與同裏唐時升、婁堅、程嘉燧交善,世稱“嘉定四先生”。時人王聞珍謂:“長衡篆刻不擇石,不利刀,不配字畫,信手勒成,天機獨妙。”雖有誇大之嫌疑,亦足見其功力之深厚。張灝與其交情頗深,請其作印編入《承清館印譜》。著有《檀園集》、《西湖臥遊圖題跋》等。
對於很多喜歡篆刻的朋友可能對李流芳這個名字都不是很熟悉,所留下的記載和印章亦不是很多,我們今天通過幾方閑文印來認識下這位篆刻家。
閑文印是篆刻由實用工具演變成藝術形式的重要標誌。我們可以看到,在明代閑文印入印的範疇已經十分廣泛。
印文: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輕。
印章尺寸:42mm×42mm
文出唐代白居易的《夢仙》
夢仙
唐·白居易
人有夢仙者,夢身升上清。
坐乘壹白鶴,前引雙紅旌。
羽衣忽飄飄,玉鸞俄錚錚。
半空直下視,人世塵冥冥。
漸失鄉國處,才分山水形。
東海壹片白,列嶽五點青。
須臾群仙來,相引朝玉京。
安期羨門輩,列侍如公卿。
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致誠。
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輕。
卻後十五年,期汝不死庭。
再拜受斯言,既寤喜且驚。
秘之不敢泄,誓誌居巖扃。
恩愛舍骨肉,飲食斷膻腥。
朝餐雲母散,夜吸沆瀣精。
空山三十載,日望輜輧迎。
前期過已久,鸞鶴無來聲。
齒發日衰白,耳目減聰明。
壹朝同物化,身與糞壤並。
神仙信有之,俗力非可營。
茍無金骨相,不列丹臺名。
徒傳辟谷法,虛受燒丹經。
只自取勤苦,百年終不成。
悲哉夢仙人,壹夢誤壹生。
十字白文印。多字的閑文白文印在明代流派篆刻興盛起來時,是主流的閑文印。這種白文印是漢印風格的壹種拓展。全印給人平正穩重之感。印文篆法也更加的接近漢印的漢籀書,其特征是彎曲的處理壹般被折所取代。此印的細節之處有很多可以玩味學習之處。無論是文字的布局,將十字作三列,首列三字等分;而中間壹列“仙”、“才”二字作壓扁,如同壹字,“努”字則是拉長,並做了部首的挪讓處理;最後壹列的“力”、“勿”與“仙”、“才”二字的處理類似,但是又有不同,特別是在“勿”字撇畫的處理,沒有做直撇,而是帶有很濃重的篆書書法的韻味,筆意更加凸顯。在壹些長豎畫的處理上亦可以看到何震的影子。
印文:思君令人老
印章尺寸:23mm×29mm
文出兩漢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裏,各在天壹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閑文印的特點就在於,以印文來抒發、表達治印者的情懷與好惡。較之姓名表字印、齋館別號印等印章形式,更能體現印章的藝術特色。此時的閑文印較之秦漢印中的成語印又有不同,成語印壹般是祈求吉祥順利之詞,如“日利”、“宜官”、“宜行”等等。而閑文印則是經史子集無所不包。範圍和體裁都各家的寬廣,到了清代甚至有壹些調侃、諷刺時政之語。
印文:落拓未逢天子呼
印章尺寸:32mm×32mm
印文:乾坤落落布袍寬
印章尺寸:31mm×31mm
印文:黃金白壁買歌笑
印章尺寸:29mm×29mm
印文:流光欺人忽蹉跎
印章尺寸:28mm×36mm
李流芳的這幾方印,更加想讓大家欣賞和了解的是其上的金石味道。較之圓朱文與精工細刻的工匠印,此類的印章更加能體現金石的韻味。篆刻篆刻,有篆有刻,而所謂之刻就是金石的味道,而不單單是刀法的體現。在明代很長壹段時間,很多如李流芳壹樣的篆刻家,更加註重的是漢印的韻味與金石的體現。這其中有文、何追摹秦漢印,所帶來的崇尚摹擬秦漢之風,但是從中我們亦可以看到很多明人化的秦漢印,他們借鑒文、何的風氣不亞於秦漢真印。我們亦可以在李流芳的印章之中看到文、何印章的影子。
我們來對比李流芳的壹方“山澤之臞”印與何震的“柴門深處”印。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相似的東西,特別是在兩印左上角的“澤”字與“深”字的三點水部。亦可以看到雖然李流芳對文、何有所借鑒,亦有自己的認識。何震的印章更加猛利,而李流芳的印章則更加的厚重壹些。從這裏我們也可以初步的看到沖刀與切刀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風格與特色。篆刻是壹脈相承的,很多篆刻家都是從前人的作品中得到靈感,很多的創造是在繼承和學習前人的基礎上而來的。
相較而言,何震的篆刻藝術特色更加的明顯,這也是如李流芳壹樣的篆刻家慢慢淹沒在了歷史中,而何震、蘇宣這樣的藝術特色更加突出的篆刻家即使幾百年後依然為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