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求末尾字是音的成語

求末尾字是音的成語

空谷足音 典故: 在寂靜的山谷裏聽到腳步聲。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或來訪。 出處: 《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莊子·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例子: 幸~,得見君子,機緣難再,千載壹時,故忍恥相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鹿死不擇音 典故: 比喻只求能夠安身,並不選擇地方。 出處: 《左傳·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例子: 無

靡靡之音 典故: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出處: 《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史記·殷本紀》:“北裏之舞,靡靡之樂。” 例子: 從此以後,以管弦的情緒代替了鼓的情緒,結果都是“~”。(聞壹多《時代的歌手》)

跫然足音 典故: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後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出處: 《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例子: 忽聞空中有人言曰:“勞君枉駕,可謂~矣。”(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胡相公》)

笙磬同音 典故: 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出處: 《詩經·小雅·鼓鐘》:“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亡國之音 典故: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出處: 《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記·樂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例子: 卿勿為~,使人悒悒。(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林四娘》)

弦外之音 典故: 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裏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出處: 南朝宋·範曄《獄中與諸甥侄書》:“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例子: 自以為這壹句是壹唱三嘆,那壹句是~。(劉半農《奉答王敬軒先生》)

壹錘定音 典故: 比喻做事幹脆,說了算數。

異口同音 典故: 不同人說同樣的話,形容看法、意見完全壹致。 出處: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鄭衛之音 典故: 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出處: 《禮記·樂記》:“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