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本末倒置是什麽意思

本末倒置是什麽意思

本末倒置是壹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ěn mò dào zhì ,意思是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質和非本質的關系弄顛倒了。?

出自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註重細微末端、較不重要的事。

1、處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壹定越弄越糟。

2、為了賺錢而犧牲身體健康,真是本末倒置。

3、這種不重視問題癥結,卻只在細微末處大作文章,就是本末倒置。

4、不先去訓練人員,卻要求先添購設備,豈不是本末倒置!

5、分解因式若不先記公式,就壹味去作習題,豈非本末倒置!

擴展資料

《禮記.大學》裏有壹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在說明做壹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壹般人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說法。

較早的書證是宋代大儒朱熹寫給他的朋友呂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語,信中談的就是先後次序顛倒的事情。

另外壹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說事情都有本有末,沒聽過根本壯盛而枝節末端不茂盛的事。陸九淵的話更明白的表現出本末倒置的意思。

清代王昶所寫的《新修州學之記》說到:“當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說為政者若不知宣揚教化於民,則常會本末倒置,失掉了應有的判斷。

從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