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將壞人投飼豺虎。表示深惡痛絕
為虎傅翼:
給老虎添上翅膀。比喻助長惡人的勢力
為虎作倀:
傳說被虎吃掉的人,死後成為倀鬼,虎行求食,則為虎前導清道。見《太平廣記》卷四三○引唐裴铏《傳奇·馬拯》。後因以“為虎作倀”比喻做惡人的幫兇
畏敵如虎:
害怕敵人就像害怕老虎壹般。語本《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亮復出祁山”裴松之註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司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畏之如虎:
像怕老虎那樣害怕。形容懼怕到極點
握蛇騎虎:
北魏高祖崩於行宮,彭城王元勰等為防不測,密不訃聞,詔徵世宗會駕。靈柩至魯陽,乃發喪行服。時鹹陽王禧疑勰有異謀,停在魯陽郡外,久之乃入。謂勰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險至極。”元勰恨之,曰:“兄識高年長,故知有夷險;彥和(元勰的字)握蛇騎虎,不覺艱難。”見《魏書·彭城王勰傳》。後以“握蛇騎虎”喻身處險境
熊據虎跱:
比喻群雄割據的形勢
燕頷虎頭:
①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將、勇士
燕頷虎須:
形容相貌威武
羊落虎口:
喻處於險境,有死無生
羊質虎皮:
比喻外強內弱,虛有其表
楊虎圍匡:
《史記·孔子世家》:“扞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楊,通“陽”。後因以“楊虎圍匡”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
養虎傷身:
飼養老虎,自傷其身。比喻縱敵留患
養虎自齧:
比喻姑息敵人,終致損害自己
養虎自遺患:
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
壹虎不河: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原謂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後在元劇中以“壹虎不河”比喻不顧壹切
以肉餧虎:
比喻白白地送死
引虎拒狼:
亦作“引狼拒虎”。比喻引進另壹種惡勢力來抗拒原來的惡勢力,其禍患將更甚
引虎入室:
猶言引狼入室
引虎自衛:
比喻依靠惡勢力來保衛自己,反會招來禍患
鷹瞵虎視:
像鷹和虎壹樣兇狠貪婪地註視著。形容心懷不善,伺機攫取
鷹揚虎視:
如鷹飛揚,似虎雄視。形容威武奮勇
鷹揚虎噬:
如鷹飛揚,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揚威,窮兇極惡
魚魯帝虎:
謂將魚誤寫作魯,帝誤寫作虎。泛指文字錯訛
與虎謀皮:
本作“與狐謀皮”。喻所謀之事有害於對方的切身利益,終難達到目的
與虎添翼:
給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給力量或才能很強的人以助力,使其更強
雲龍風虎:
①語本《易·乾》:“雲從龍,風從虎。”後世多以雲龍風虎比喻君臣。②喻指英雄豪傑。③古代兵陣名
照貓畫虎:
貓與虎的外形有相似之處,因以喻照樣模仿而僅得其仿佛
縱虎出柙:
放虎出籠。比喻放走強有力的敵人,貽患無窮
縱虎歸山: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放走兇強的敵人,留下禍根
坐山觀虎鬥:
比喻暫不介入各方間的爭鬥,俟機從中漁利。語出《史記·張儀列傳》:“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壹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壹舉果有雙虎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