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外桃源?
拼音: shì wài táo yuán
解釋: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壹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出處: 晉·陶潛《桃花園記》描述的壹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近義詞:?洞天福地
反義詞:?人間地獄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理想世界
故事: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壹個漁夫只身劃船進入壹山洞,發現壹座桃源,這裏的居民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加勞動,沒有賦稅和徭役,人們的關系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壹遍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2、無人問津?
拼音: wú rén wèn jīn
解釋: 問津:詢問渡口。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出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舉例造句: 這部傳記小說,雖然擺在書架上,卻根本無人問津。
近義詞:?置之不理
反義詞:?門庭若市
3、怡然自樂?
拼音: yí rán zì lè
解釋: 怡然:喜悅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
出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近義詞:?怡然自得、怡然自足、怡然自娛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事
4、黃發垂髫?
拼音: huáng fà chuí tiáo
解釋: 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垂髫:古時單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指老人與兒童。
出處: :晉·陶潛《桃花源詩並記》“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近義詞:?黃童白叟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老人和兒童
5、落英繽紛?
拼音: luò yīng bīn fēn
解釋: 形容落花紛紛飄落的美麗情景。
出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近義詞:?花團錦簇
用法: 作謂語、賓語;花瓣雕落,紛紛飛揚的樣子
6、豁然開朗?
拼音: huò rán kāi lǎng
解釋: 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壹個道理。
出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極初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近義詞:?豁然貫通
反義詞:?百思莫解、大惑不解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突然領悟了道理
7、不足為外人道?
拼音: bù zú wéi wài rén dào
解釋: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出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近義詞:?不足掛齒
用法: 作謂語、分句;形容不值得對外說
8、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拼音: bù zhī yǒu hàn,hé lùn wèi jìn
解釋: 不知道有漢朝,三國魏及晉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長期脫離現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壹無所知。也形容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出處: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
用法: 作賓語、分句;用於人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