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朝令夕改。
朝令夕改讀音是zhāolìngxīgǎi,意思是早晨發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壹會兒壹個樣。該成語的結構為連動式;壹般在句中作謂語、定語、補語、分句;用於政策的變更。
成語出處:
漢·晁錯《論貴粟疏》:"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後由此總結出成語"朝令夕改"。
成語故事:
西漢文帝統治後期,農民的負擔極端沈重,他們備受官僚、地主、商人殘酷的壓榨和剝削,大量農民掙紮在生死線上,瀕臨破產,被逼流離逃亡在外。
晁錯目睹這種動蕩不安的局面,為了維護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於公元前168年上書文帝,反映情況,提出政見,這就是著名的《論貴粟疏》。
在這篇奏疏中,他提出農業是國家安定的基礎,農業荒蕪就會滋生禍患,主張國家積極獎勵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產量,為了保護好農業的發展,堅決打擊商人投機牟利的行為。晁錯在分析當時農民的生活情形時指出:農民終年辛勤勞苦,不得休息,還要聽天由命,遭受澇旱災害。
更甚者是各種苛捐雜稅的盤剝,這些賦稅極端沈重,而且沒有壹定的時間,往往很突然,早上規定的到了晚上又改變了。這樣變化無常,使農民疲於應對,不堪其苦,逼得他們無奈半價出售糧食,沒有糧食可賣的只好借高利貸,甚至被迫賣地賣房,賣兒賣女,以此還債。
漢文帝看到晁錯的上書很是震驚,接受了他的建議,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壹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壓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維護了國家的秩序安定,縵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