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的意思解釋:指在錯誤、或壞事剛露出苗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發展。
防微杜漸(拼音:fáng wēi dù jiàn)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晉·韋謏《啟諫冉閔》。防微杜漸指在錯誤、或壞事剛露出苗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發展。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成語故事:東漢時有個人叫丁鴻,在外面打仗的父親病故後,按當時的規定,他承襲了父親的官職。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
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裏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們誰也不敢向皇帝表奏。丁鴻很有學問,是壹個直言不諱的人,對朝廷很忠誠,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後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壹禍根。
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對皇帝說:陛下,毀壞山崖、巖石的水,開始都是涓涓細流;參天蔽日的大樹,開始也是剛露綠色的小枝。事物常常是由小而大、由隱而顯的。可是人往往忽略了微小細碎的事情,而讓它們發展成禍患。
大將軍竇憲倚仗太後的勢力,包攬朝政,獨斷專行,連陛下您也不放在眼中,這不是朝廷的隱患嗎?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十天之後就革掉竇憲的官職,收繳了他的印縵,並將其賜死。
成語寓意:
丁鴻在天上發生日蝕時,上書和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如果陛下能親自整頓政治,從小地方著手,在禍患還在萌芽的時候消除它,這樣就能夠穩固漢室王朝,國泰民安。事實說明,丁鴻提出“防微杜漸”的主張是很正確的。
說明丁鴻是壹個勇敢機智的英雄,為了國家的穩定,敢於同惡勢力做鬥爭。成語告訴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當災難或錯誤的事情在萌芽狀態的時候,就要加以防止,不讓它發展下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