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誰能幫我介紹幾個成語故事呀

誰能幫我介紹幾個成語故事呀

分類: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

解析:

1.聞雞起舞

語出《晉書·祖逖傳》

祖逖(公元266-321年),字士稚,晉代範陽遒縣(今河北淶水縣北)人。父親祖武,任上谷太守。祖逖少年喪父,有兄弟六人。哥哥祖該、祖納都很有才幹。祖逖性情豁達、狂放,十四五歲還未開始讀書,哥哥們都替他發愁。然而,祖逖輕仗義,為人慷慨大方,每至農家,就以哥哥的名義散發谷、帛賑濟窮人,鄉裏的人都很敬重他。後來,祖逖博覽群書,涉及古今,往來於京師之間,看到他的人都說他有濟世之才。

祖逖寓居在陽平。24歲時,陽平推舉他為孝廉,後來又被苊舉為秀才,但是他都不答應。

故事說,祖逖與司空劉琨都當過司州主簿,二人感情深厚,如影隨形,關系極為密切,經常蓋壹條被子睡覺。有壹天夜裏,有壹只雞在半誑就叫起來了。按當時迷信的說法,在半夜鳴叫的雞是荒雞,聽到荒雞的叫聲是不吉祥的。可是,祖逖聽天荒雞的叫聲後,卻把劉琨踢醒,對他說:“這不是不祥的聲音。”於是,他起來舞劍。

“聞雞起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形容懷有壯誌,勤勉奮發。

《晉書·祖逖傳》:

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mou2),***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cu4)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3.壹匡天下

語出《論語·憲問》

故事說,有壹次,孔子與學生子路、子貢討論起仁德來。子路說:“齊桓公的哥哥公子糾與齊桓公爭奪君位,齊桓公殺了他。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被殺後,如忽自殺,管仲卻歸服齊桓公,並當了宰相,活得好好的,卻沒有自殺。”子路又說:“這樣看來,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這都是依*管仲的力量啊!這就算是他的仁德吧!這就算是他的仁德吧!”

子貢不贊成孔子的看法,他說:“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管仲的主人公子糾,管仲不僅沒有自殺,反而去輔佐齊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並使天下走上正道,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他的恩惠。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著頭發,衣襟向左開,被少數民族統治和奴役了。難道管仲這樣的人也要像壹般老百姓那樣恪守小節,在小山溝中自殺也沒有人知道嗎?”

“壹匡天下”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匡(kuang1):糾正。“壹匡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的壹切事情都得到糾正。

“左衽”也是從這個故事來的。衽:衣襟。左衽:衣襟向左天,是古時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打扮。人們用“左衽”比喻受外來異族的統治。

《論語·憲問》: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壹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du2)而莫之知也?”

4.四海為家

語出《史記·高祖本紀》

秦朝滅亡以後,漢高祖劉邦打敗了與他爭雄的楚霸王項羽,做了皇帝,遷都長安,建立了西漢王朝。但是,劉氏政權初建,天下並不太平。各地異姓諸王擁兵自重,常情不軌之心;壹些為建立西漢王朝立過汗馬功勞的中小將領也伺機起哄;六國殘余貴族也想東山再起。匈奴貴族的侵擾,同姓諸王的禍患,都構成了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動亂因素。劉邦東征西討,平定叛亂,常常地體會到創業之艱辛,守業之不易。

故事說,公元前199年,漢高祖劉邦平定叛亂後回到長安。這時,丞相蕭何已下令營造了未央宮。此宮建造得十分宏麗,東立蒼龍闕,北有玄武闕,前殿、武庫、太倉等,壹應俱全。漢高祖劉邦回來以後,看到宮殿如此壯麗、奢華,頓時勃然大怒,責問蕭何說:“天下混亂苦戰數年,誰勝誰負尚不可知,妳建造如此豪華的宮殿,未免太過分了吧?”蕭何回答:“正因為天下尚未十分安定,才可以乘此機會建造宮室。況且天子占有四海之地,不把宮殿建造得壯麗壹些,不足以表現天子的威風。建造得壯麗壹些,還可以叫後世人永遠超不過它!”漢高祖劉邦聽後,頓時轉怒為嘉。

“四海為家”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它本來的意思是說,帝王占有全國,用以形容帝王事業的宏偉富有。

後來,人們把它轉意,用它形容飄泊流浪、足跡不定。現代人又用它比喻誌在四方,不依戀於家庭或故鄉。

《史記·高祖本紀》:

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也有以加也。”高祖乃說(yue4)。

5.見危授命

語出《論語·憲問》

故事說,春秋時期,孔子教授許多學生。有壹次,學生子路問孔子:怎樣才能做壹個完美的人。孔子回答:“如果具有臧武仲(即臧孫紇,魯國的大夫)的智慧,孟公綽(魯國大夫)的克制,卞莊子(魯國大夫)的勇敢,冉求(孔子的學生)的才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這樣也就可以成為壹個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說:“現在何必要求自己壹定要成為壹個完美的人呢?現在的人,只要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遇到國家或君主有危急時而肯付出生命,久處困境也不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壹個完美的人了。”

“見危授命”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授命:獻出生命。人們用:見危授命”表示,看到國家有危難時,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論語·憲問》: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yao1,通“約”)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